扎哈 哈迪德
——让建筑跳舞的女魔头
摘要:女魔头、疯子、异端...建筑界最佳女主角—扎哈·哈迪德。哈迪德的设计以
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她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边界的建筑师,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本文在介绍扎哈哈迪德以及解构主义的特点及其成就的同时,也从城市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今中国建筑发展状况,分析解构主义在城市规划及设计甚至城市管理中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扎哈 哈迪德 建筑 解构主义 城市 设计 正文:
扎哈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她的建筑是一场线条、水平面的交响曲,也是超现实的狂想。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充满流动感,在不同城市反映出自己的特质。将“扎哈式”的建筑想象力——解构主义、没有统一样式、不确定性、连续的曲线式、梦幻的感觉等发挥到极致。
哈迪德说自己独具一格的设计语言师源于俄罗斯前卫艺术主义。这个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间的艺术流派以几何图形、线条,与抽象破格的表现手法著称,一扫现实派艺术的常规。它也在当时俄罗斯的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界百花齐放。哈迪德个人最爱,也是影响她最深的是乌克兰籍至上主义的倡导者、几何抽象派画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这位艺术先锋自成一体,以抽象的几何形体,与晚期的黑白、亮丽色彩的几何形体,开创他的个人风格,尤其以在白画布上画上一块漆黑四方形震撼画坛。
从扎哈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扎哈的设计富有动感和现代气息,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甚至在一年内获4项大奖,但这些在世界建筑环境里似乎并掀不起什么波澜。 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1993年,扎哈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但尚未实施之际,其设计中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就已经名噪一时。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都让建筑与环境产生了奇妙的效果。消防局横七八竖的墙柱粉碎建筑一定要用90度的正墙组成的定规。明眼的建筑评论家认出她超现实的线条与俄罗斯前卫艺术原来是一脉相承的。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哈迪德多层次的透视,无穷的消失点,倾斜的多角度,峰回路转,突然杀出或插进来的水平面,这一切都完成了传统建筑学“不可能的任务”。 作为解构主义大师的扎哈 哈迪德而言,她的建筑语言可以归纳为:扭曲现实 挑战地心引力。从她的发展历程来看,早年的哈迪德因为厌烦传统建筑绘测技法的诸多限制转而从俄罗斯画作取经。她说:“我尤其欣赏马列维奇把抽象化变成一种探索和发明的原则,把
他的创作推上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她后来干脆学画画,并以它作为设计的工具。她说:“马列维奇在他的雕塑上首度把抽象画与建筑联系对我影响至深,引我深入地实验形式和移动的建筑美学,最终引导我形成了我独特及新颖的建筑语言。” 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的确很独特、很破格,尤其在她早期的创作过程可见。她往往会先呈献出一幅前卫主义的抽象画,表现她的设计概念。看看她给新加坡“绘画”的纬壹科技城总蓝图,震撼建筑界但可惜最终没建成的香港的“峰”俱乐部的蓝图,人们第一个印象总是:它们活脱就是一幅幅前卫风格的画作。图像抽象,但却把建筑的力道、整体凌厉的气势传神地捕捉下来。哈迪德说:“渐渐地,我修成正果后就抛弃了这个艺术流派限制、束缚我的东西,自由自在地把他们扭曲现实,挑战地心引力的精神,尽情发挥在我的建筑里。” 现代主义有三种:信仰新的结构方式、信仰新视点、重新诠释现代主义。扎哈 哈迪德的模式并未单纯着眼于新的构造或技术,她更倾向于以全新的诠释方法营造一个可以潜入的世界。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她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信仰新视点
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谈论扎哈 哈迪德对于当时建筑潮流推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得不先提到结构主义,它在50-60年代确实风靡一时,特别是在66年达到了顶峰。其实,这期间已经出现了反对结构主义的思潮,而反对者的先锋又几乎是当初的结构主义的倡导者。这些人从结构主义中看到了它的不足,但又并不是要完全推翻结构主义。简单的说,结构主义的结果人对自身价值迷惘了,人好象生活在一个机制的体系里。所以这些曾经是结构主义者的理论家,提出他们不再是结构主义者,但并不全面否定结构主义,他们在找结构主义丢失的东西,所以产生了“后结构主义”。在后结构主义之后,又出现了一批理论家,他们即不认为自己是“结构”,也不把自己视为“后结构”,他们把他们自己完全置于 “结构”之外,而去推动结构主义革新,发展的一批思想理论家。他们所倡导的理论,就是被称为的“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解构主义的精神具备后现代的特征并且发挥到极致,对自由的追求。但是在它反这个反那个的最后,照着它的逻辑,必然最后要反自己。这或许将是一个“消解”,最后是真空。对建筑而言,“解构”是一个文化时代性的特征。解构不是一种“主义”,它不过是“后现代”时代中几何手法的“异化”。
当今建筑的主要潮流还是以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为主,不时也会出现具有强烈解构色彩的建筑。就像当年的美国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试验场一样,现在的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各种流派建筑的大本营。07年的“世界十大建筑评选”中,中国有3个,其中著名的鸟巢和CCTV大楼,都以其独特的解构风格入选。而在其他的十大建筑中,不少也可见解构色彩,如ICA总部大楼和纽约新当代艺术馆。纽约当代艺术馆独特的不对称盒子造型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建筑解构的片面理解。由此可见,解构主义在新旧建筑的连结转化上体现了巨大的力量,解构主义的建筑思潮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世界的建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对于现代中国而言,现在中国的建筑界有关解构建筑的理论也在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视线,建设量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说,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有唐朝的质朴雄厚,有宋清所追求的典雅秀丽;从设计理念来看,由孔孟的儒家思想,有老庄的道家思想和佛教的禅宗思想;从建筑风格来看,有反映地域文化差异的北京四合院、四川吊脚楼等等。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在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后,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分叉口,现在的中国建筑似乎已经失去了她应有的文化底蕴,盲目地跟踪时代潮流的同时,又没有抓住西方建筑文化里的精华部分,如何将中国建筑艺术文化中的精髓同西方建筑艺术领域的先进元素相结合,走出一条建筑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们对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肤浅,大量的设计作品都是在拷贝、重复而不是在创新。作为建筑本身,我认为应该跟环境结合,居住要舒服,同时也要有文化的追求。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千城一面,也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抱怨生活压力生活环境的今天,或许城市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应该从解构主义上获取一些不一样的观点,来设计我们的城市,经营我们的城市。提倡解构不一定就是提倡颠覆,任何美都是变化和统一的和谐法则。在目前的城市中,统一太多,变化太少,城市的发展因为太过于急功近利而缺乏了品质。因此,提倡多元的设计风格及从中提取精华是有必要的。我们应该看到解构主义在先锋的外表后面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一面呢。而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批判当前社会的一些开发商,套用“解构主义”之名,打着不切实际名号来谋取利益。否则,“解构”也将像后现代一样,为人所厌恶唾弃。
建筑是一种生活,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解构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解构主义作为建筑的形式,相信,有一天也会走上自己的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