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和斯特于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 2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⑴综合性 ⑵可操作性 ⑶灵活性
23、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主要类型。 24、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⑴内容型策略 ⑵形式型策略 ⑶方法型策略 ⑷综合性策略
25、内容型策略是指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具体说来可以分为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26、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提出三种形式: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和小组教/学形式。
第九章 德育
1、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 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⑵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⑶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初、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⑴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⑵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⑶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4、心理辅导的方式一般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 5、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有很多方面:
⑴学习心理辅导 ⑵生活心理辅导 ⑶学会选题,择业心理指导 6、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德育过程的规律:
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自己的看法;是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由此而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德育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时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行动所作的自觉努力,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它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得以坚持下去。它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一般的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形成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10、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1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⑴导向性原则 ⑵正面教育原则 ⑶知行统一原则 ⑷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3、德育的途径:
⑴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⑵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⑶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⑷社会实践活动 ⑸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⑹班主任工作 14、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⑴劳动 ⑵社会公益活动 ⑶社会调查 15、德育方法包括:
⑴说服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⑵榜样法: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 ⑶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⑷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⑸品德评价法:这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通常采取的方式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 16、运用榜样发要注意:
⑴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⑵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⑶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⑷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18、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同事所创。
19、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班级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沿用至今。
3、19世纪出,美国学校中出现的“导生制”极大地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发展。 4、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⑴常规管理 ⑵平行管理 ⑶民主管理 ⑷目标管理
5、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 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⑴明确的共同目标 ⑵一定的组织结构
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⑷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⑴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材料分析>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人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问卷调查>
⑶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日常的言语和行为表现<观察> 8、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
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 ⑵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成长环境
9、一般以实现目标的时间和目标达成的难度为依据,把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0、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教育组织,培养班集体必须健全集体的组织,而健全组织的关键是选拔和培养一批班级骨干,形成班级核心。 1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 1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⑴权威型 ⑵民主性 ⑶放任型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多,轴突少。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
大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动。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