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出合理和优化的环境保护方案,以实现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环境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找到或提出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假的环境效益的方案,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总量控制: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目前我国的总量控制基本上是目标总量控制 环境系统: 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环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环境指标体系: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我国环境规划指标没有规范化合标准化。类型很多 1.环境质量指标
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大气的有TSP、SO2、氮氧化物、降尘等,水有COD、氨氮等,噪声有区域噪声平均值等 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大气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总排放量等
水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废水排放总量、工业用水量和重复利用率、废水处理量、达标率等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物宏观控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 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4.还有其他相关指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总量与自然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土地沙化面积等
环境评价: 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1
环境功能区划: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水污染控制系统: 由污染物的产生、排出、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水质污染及其控制系统。
水环境功能区划: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综合水域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划定的水域分类管理功能区。
水环境容量:定义一: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定义二: 将给定取悦和水文、水力学条件、给定排污口的位置。满足水域某一水质标准的排污口最大排容量,叫做该水域在上述条件下所能容纳物质总质量。
水环境承载力: 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 能流分析: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生态城市: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环境规划目标:
评价指标(体系):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两大部分组成。 与以往不同,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对某地区的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一
2
般以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或环境背景值作为依据。评价范围,可以是一个行政区域、一个自然区域或一个功能区。
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老三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
环境管理五大手段: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监察、环境规划、环境统计
清洁生产:指 以节能、降低物耗、减少污染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它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3211”工程:九五”期间,我国确定了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危及人民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景观、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污染防治以水和大气为主,水污染防治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城市环境保护重点抓北京市,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该环保工作简称“33211工程”。
城市环境问题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定义: ISO14000标准是在人类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规范从政府到企业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为企业建立并保持环境管
3
理体系提供指导,使企业采取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手段,达到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其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标准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所依据的标准
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种产品从原料采集、原料制备、产品制造和加工、包装、运输、分销,消费者使用、回用和维修,最终再循环或作为废物处理等环节组成的整个过程的生命链。 生命周期评价是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
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简答题
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主要功能。
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