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操?(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1.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1.原因
?(1)、因病人对肌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