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每点,答出4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不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可从工匠生产方式归纳不同;根据材料“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可从工匠地位归纳其不同;根据材料“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从工匠技术传授方式归纳其不同。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从技艺精湛方面归纳其相同之处;根据材料“陶铸了中国匠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创新改造精神和爱国为民精神”“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可从特色精神归纳其相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归纳其相同。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可归纳为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可归纳为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
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可归纳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可归纳为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还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的推动、德国政
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第二小问原因:关于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本问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教育、科技创新、业务培养、职业道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共产党宣言》进入各国出版发行的时间及译本语言。 时出版地 间 18英国伦敦 48年 18德国 49年 18英国 50年 18瑞士 69年 18美国 70年 18俄国 82年 18法国 85年 18意大利 89年 18奥地利 93年 捷克语 70年 语 58年 19土耳其 土耳其语 意大利法语 56年 19朝鲜平壤 朝鲜语 俄语 31年 19越南河内 越南语 19阿根廷 西班牙语 英语 俄语 1924年 巴西 葡萄牙语 苏联 语 英语 23年 德语 22年 19苏联 语 白俄罗斯德语 20年 19苏俄 语言 阿塞拜疆东亚22种语言 间 19中国上海 中文 时出版地 语言 19澳大利亚 英语 72年 19乌克兰 02年 19日本 04年
——据《<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史及中译本的问题》,有节略
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拟定论题:考生能对材料进行整理,据此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
提出观点:能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出合适的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如观点分已在论题分中体现,则不再重复追加。如观点仅从一条信息中得出不给观点分,但其他分仍按照评分标准评分。
结合材料:考生能运用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运用史实:考生能引用材料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材料与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论证逻辑: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示例一:
观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是各国工业化与工人运动发展的标志。
论述:18—19世纪,工业革命以英国为起源地,向欧洲大陆及北美地区扩展。这些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共产党宣言》在这些地区被大量翻译和出版。后来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亚非拉人民的觉醒,亚非拉地区也出现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进而在20世纪大规模传播到亚非拉地区。
日语 89年 语 78年 19莫桑比克 语 乌克兰19埃塞俄比亚 语 莫桑比克阿姆哈拉伊拉克 库尔德语 总结:《共产党宣言》的发行情况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与工人运动发展的尺度。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寻求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以此提炼出相应的观点,由材料19世纪《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情况可以得出其与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由材料中苏俄或苏联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苏俄或者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作用明显;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传播可以得出,受冷战影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任一观点加以说明,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有: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五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五个“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答案】(1)主要内容: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流通体制。
(2)作用: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民创造性的发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促进了农村不断深化改革。等。 【解析】
‘是(1)根据材料“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可知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根据材料“指出家庭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