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一般学生看到优秀学生受到表扬会被激励。
37.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不断练习期间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称为( )
A.过渡学习
B.高原期 C.疲劳期
D.潜伏期
【答案】B
【解析】略
38.某班级的学生在上课时总是分心、做小动作或打瞌睡,对教师讲的内容持怀疑态度,该班级的课堂心理气氛属于( ) A.支持型 B.积极型
C.对抗型
D.消极型
【答案】D
【解析】略
39.邹老师在考察学生的时候,没有带主观预想的框框,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的行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集中体现的“学生观”是( )(易错)
A.评价性的学生观
B.发展性的学生观
C.被动性的学生观
D.移情性的学生观
【答案】D
【解析】略
40.小凡语文成绩不理想,他向同学们抱怨老师评分不公正以及题目出的太偏了。事实上老师评分是客观公正的,题目也未超出教学大纲范围,根据归因理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凡的归因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②教师无需在意小凡的错误归因
③小凡的归因最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④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十分重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略
41.张老师主张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王老师对此持不同意见。王老师反驳张老师观点的例子是( )
A.对于食不果腹的孩子来说无法激发其求知欲
B.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后容易产生学习热情
C.正在经受战乱的孩子仍然渴望学习知识
D.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
【答案】C
【解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食不果腹的孩子其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无法产生求知的需要,即无法激发其求知欲,这一观点支持了张老师的观点;正在经受战乱的孩子其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
但仍然渴望学习知识。表明其已经产生了求知的需要,这与张老师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使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时容易产生学习热情,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在各种缺失性需要都获得满足后,学习热情高昂。
42.父母问小山:“什么行为是好的呀?”小山回答说:“受到爸爸妈妈表扬的行为是好的。”父母又问:“那什么行为是坏的?”小山又回答:“受到爸爸妈妈惩罚的行为是坏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山处在道德发展的( )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一般水平
【答案】A
【解析】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山处于前习俗水平的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43.由于新旧知识的关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列选项中属于下位学习的是( )(易混)
A.小敏通过认识猫、牛等动物认识了哺乳动物的特点
B.小国由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推出了菱形的特点
C.小芳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推出了“勾股定理”
D.小茹已经知道了热与体积的关系,现在要学习遗传结构和变异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B选项中,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层级高于菱形,因此属于下位学习。
44.从结构上看,可将态度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以下说法中反映态度结构的核心成分的是( )
A.“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B.“我不喜欢喝酒”
C.“我坚决不在考试中作弊”
D.“我从不撒谎”
【答案】B
【解析】态度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选项B体现了情感。
45.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在新班级中的第一堂课的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整体评价。这体现的是( )
A.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D
【解析】首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46.小敏几乎每晚都将所有的时间用来复习当天学习的新知识,但复习效果不佳,每次复习过的知识没过多久就会忘记。同学们知道小敏的困惑后,都很热心地向小敏分享复习的建议。以下建议中不正确的是( )
A.复习时尽可能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B.复习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
C.复习时利用限时记忆法提高大脑兴奋度
D.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逐渐推迟复习时间
【答案】D
【解析】为了防止遗忘,我们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遗忘发展的规律表明,识记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因此,对于新学习的材料,为了防止遗忘,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要制订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提高复习效率。每天复习的内容要适当,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要掌握复习的量。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因为,学习内容的数量与复习的次数及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增长的;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即达到150%的学习(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从而提高记忆效果。(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
47.为减少个别同学干扰课堂的行为,班1主任向班级承诺,如果谁能一整节课都不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就给他奖励一颗小红星,当攒够l5颗小红星时,便可以自主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采用的方法是( )。
A.精神分析法
B.来访者中心疗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行为疗法
【答案】D
【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他们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题干中班主任采用的方法就是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奖励法。
48.数学练习册上某题因漏掉一个前提条件而导致无法解题,但全班同学均未发现,一直埋头于寻求解题的方法。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学生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B.学生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
C.学生宁愿把时间花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而非寻找问题上
D.课堂日常训练让学生疏于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答案】D
【解析】阻碍人们进行有效问题发现的因素包括:(1)大多数人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2)问题解决者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3)人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发现问题,而宁愿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4)个体存在不愿进行发散思维的倾向。因此,相对于其他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