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第八课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学内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会用定义和定理判定几何图形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会在简单空间图形中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定理应用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体验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要点分析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将三角形纸片沿AD折起,折线BD、CD确定一个平面,折痕AD与平面BCD垂直吗? 如何翻折才能使AD垂直平面BCD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l?a????l?b????l??。定理中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a?b?P??建议:(1)通过反例引起学生对条件 a?b?P 的必要性认识。 (2)利用长方体图形对定理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论证的严谨性。
2.在两个重要模型中强化判定定理
(1)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对角线A1C垂直平面AB1D1和BC1D。 (2)正三棱锥P-ABC中,相对的棱互相垂直。
2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知识结构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
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建议:在两个重要模型中进行强化练习。
平面与平面平行 例 如图,三棱锥P-ABC中,PB?平面ABC,AC?BC,PB?BC?AC。求: (1)PA,PB,PC与平面PBC所成的角; (2)AC,AB,AP与平面PBC所成的角。
第九课时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学内容 二面角;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体验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确认。 要点分析 1.二面角
(1)二面角画法练习——不同方向的二面角的画法 (2)二面角求法练习
课本没有求二面角大小的题例,建议在具体简单图形中巩固有关概念。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2.知识结构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直线垂直
3.问题探究
直线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 (1)如图,三棱锥P-ABC中,PB?平面ABC,AC?BC,问:图中有几对面互相垂直? 并给出证明。
(2)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矩形,问:图中有几对面互相垂直? 并给出证明。
第十课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学内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体验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难点是定理的证明。 要点分析 1.知识结构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
2.性质定理的证明
定理的证明引用了反证法,这是教学的难点。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3.定理的应用
通过定理的应用,体验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具体运用,提高逻辑论证能力。 例 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矩形,M是PC中点,证明平面BMD?平面ABCD。
4.问题探究
下述两个位置关系之间能进行相互转化吗?
平面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
第十一课时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学内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学习目标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体验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难点是定理的证明。 要点分析 1.知识结构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 直线与直线垂直
2.定理的证明
直观感知——提出猜想——逻辑证明。
定理的证明用到同一法,难度较大,是本节课的难点。
3.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练习
建议:增加一定量的选择题、判断题巩固所学定理。
例 (2007辽宁,理7题)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