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惩罚
当前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份呵护,孩子长期生活在顺境中,一旦遇到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挫折,就难以承受无法正确的面对困难。
在家庭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寄予厚望,一方面生活中过份宠爱孩子,造成孩子性格任性,习惯较差,另一方面,不惜财力、物力、人力进行智力大投资,过分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家长就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对待孩子指责埋怨,甚至拳脚相对,坚信中国的老观念,不打不成才。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造成了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自信,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中,有的老师面对社会各方面沉重的压力,坚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处处严格管理学生,加班加点抓学生的教学成绩,如果自己一番辛苦的付出,没有换来学生良好的成绩,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就迁怒于学生,讽刺挖苦,甚至采取一些变相体罚的方法。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事得其反。还有一部分教师,受到社会一些不正风气的影响,谈“罚”色变,例如个别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以“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或“精神受到摧残伤害”等说辞和理由,上告教师体罚学生,使当事老师受到处罚。而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
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中几乎放弃了使用批评的武器。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对违纪的学生,置之不理,使这类学生更加肆无忌惮,造成学生不良习惯与品行的形成,作为老师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心。
以上出现的教育现象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和娇惯,或不顾实际地拔苗助长,使孩子不能够健康地成长。所谓“棒杀”,是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够喻理于事,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使孩子自暴自弃。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呢?我们为之不断探讨。
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合理评价,在是非面前奖惩分明,强化正确的行为态度,消退其不合理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品行。而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赏识,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欣赏”应成为一种习惯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孩子更是如此。欣赏孩子,应该成为父母教师的习惯。学会正确的欣赏孩子确实会让我们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在这方面我有一点切身的感受。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喜欢做一些数学题,于是我就不断地称
赞她爱学习,有时有意地夸大表扬她“这么难的题都能做出来,好聪明啊!”家里亲戚朋友来了,也经常拿出她做的数学题给大家看。在大家的赞美中,她越来越喜欢数学,经常要求大人给她买一些数学练习题做,从而激发了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评价孩子切忌说“你怎么不如谁谁好呢?”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特别是当着孩子面比,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时间长了,孩子自己都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失去了自信,
全面的看待孩子,不能只盯着某一个方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孩子的文明礼貌、劳动表现、交往情况、文体才能、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这样,就不难找到表扬孩子的内容,孩子更能全面发展。其次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要善于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只跟别的孩子比。比如某次作业或者考试有进步,某天表现得较好,某次显得大方,某次想出了新点子等等,都应以及时的肯定来强化。
坚持欣赏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孩子的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惩罚” 成长中必不可少
赏识孩子原本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但一味的赏识满足孩子,也会让孩子兹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甚至产生一种“赏识依赖症”。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正确的面对挫折与失败,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孩子坚强性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锻炼意志
和人的尊严感。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还给父亲。”他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才”,惩罚教育所要起到的正是“修剪”功能。同时,他也强调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和歧视。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必须要因人而异,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
欣赏与惩罚相结合的教育
在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欣赏与惩罚呢?我曾读过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
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块糖:“这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这样的教育是对孩子心灵深处的触动。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受益,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一个伤人自尊心的、令人消沉的批评,会让一个人精神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这个小小的教育实例还让我们感受到教育家的魅力,在他的惩罚教育中包含着对学生的欣赏,包含着对学生浓浓的情。我想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包含对学生深深的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灰色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惩罚教育可以使孩子懂规矩、辨是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赏识与惩罚相结合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的发展,开启幸福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