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如史记和以前更早的古籍(这些古籍都是汉代以后整理的,从信史的角度,史记虽然后出,但却是最早的信史),大概指商周交替之际的辽西辽东一带,以后范畴逐渐变迁移动,移动到现今平壤一带。朝鲜一词近代指朝鲜半岛,或北朝鲜,南朝鲜现在称韩国。韩一词,也出现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应该是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韩出现得年代比朝鲜晚很多。
总得来说,在地理上,朝鲜指东北亚某个地理范畴的北部,韩指该地理范畴的南部。
语言上,现代朝鲜语和韩语是一回事,如今南北朝鲜(韩)分治,可能会出现一些分化现象,至少在借词上,会有一些区别。
首先说说语言:朝鲜语。朝鲜语目前被划为孤立语。孤立语指无法划入某个大语系的语言。处于类似地位的语言还有:日语、越南语、东北亚俄国堪察加半岛的某些小语种,等等等等。
但朝鲜语和满-通古斯语、蒙古语有非常密切的发生学关系。如果不是划分语系的某些基本原则的限制,朝鲜语会被划入满-通古斯语和蒙古语所属的阿尔泰语系。这个基本原则就是:朝鲜语的一些基本词汇(我所知道的是数词),和阿尔泰语是不同源的。(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族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矛盾,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满-通古斯、蒙古、突厥应该各自为系,而不应该统一为阿尔泰语系)。
就我所知道的数词,简单解释一下。(这是别人的研究成果,我在这里转述,但本文不是论文,所以不给出出处了,资料也不在手头)朝鲜语有两套数词,这个现象在越南语中也有。其中一套是借用的汉语数词,还有一套是自己的。有意思的是,朝鲜语本身的数词,竟然是四进制的。一二三四是单个的,五六七八是一二三四派生出来的,如五是“三加二”(不一定就是这个例子啊,可能记错),八是“两个四”。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韩语的“八”中的两个“四”的四,来源于满-通古斯(或是蒙古,记不清了),不同于朝鲜语本身得的“四”。
以上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为什么朝鲜语无法划入阿尔泰语系,这最基本的东西不一样,虽然其它都象极了,但根子说不过去。此外,朝鲜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当然,近代以来,印欧语,尤其是英语的借词,肯定多如牛毛。
以上解释,不知清楚没有。现在许多满族人或蒙古人说朝鲜语就是古满语或古蒙古语的派生,是有道理的。但就是根子这点说不过去。这有点象北方汉语和吴语的关系。吴语现在据考证,
有一些最基本的词汇不是汉语,是越语,但你说吴语是汉语还是越语?自然汉族人说是汉语,越族人(如某些“吾本南蛮,断发纹身”之流)说是越语。如果语言学划分语系的标准不变通,朝鲜语即使划入阿尔泰语也牵强。
朝鲜语的这些特点,反映了朝鲜的根子民族,在文明之初的时候,先后受到满-蒙古、古汉语的强烈影响,以至于乍看起来象汉语、细究起来象满-蒙古。不过我对语言学语系划分的基本准则也有些看法。现代语言学是伴随着印欧语系的建立而发展完善的。众所周知,印欧语的分化,比许多其它语言的分化迟很多,现在最早的分化出去印欧语--亚洲西部的古赫梯语,也不过是前1500年的事情。东亚大地上,前1500年,人群都已经分化得不着边了,这从中国各种考古文化上看的一清二楚。不要说前1500年,前3000-2000年的龙上文化,种类就不下十种。所以研究亚洲语言能不能完全套用研究印欧语的方法,应该考虑一下。 赵富贵
2009-8-04 16:44:49
以上是朝鲜语。简单讲,朝鲜语就是一种非常近似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满-通古斯、蒙古语的语言,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但现在无法确认其语言系,被划为孤立语。
二前195年-108年的东北朝鲜国际形势
看纷繁复杂的东北-朝鲜史籍,最令人头大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国名和族名,记有肃慎、朝鲜、良夷、萁氏朝鲜、卫氏朝鲜、真番、临屯、夫余、濊、貊貉、鲜卑、乌桓、高勾骊、马韩、弁韩、辰韩、慕容等三姓鲜卑、沃沮、挹娄、百济、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倭等等。新罗以后的朝鲜半岛史很明确,而金朝以后的东北地区史也比较明确。这两个时间点之前,在这两个地界内,则有如一团乱麻。
没办法,只好祭出科学之研究方法,先来个局部研究。我选取的第一个历史切片是:前195年-108年。分别从政权、民族和民族可能的语言来描述。
前195年和前108年是两个明确的历史纪年,即中国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武帝元封三年,分别代表卫氏朝鲜立国的上限和下限。
前195年,汉朝的燕王卢绾叛乱,后来卢绾奔匈奴,燕人卫满奔萁氏朝鲜。前108年,汉武帝伐卫氏朝鲜,然后置汉四郡。由于这段时间有明确的纪年,是一个研究同时代东北国际形式的窗口。
卫满反出汉朝不久,即鹊占鸠巢,推翻萁氏朝鲜,建立卫氏朝鲜。初期的地域有鸭绿江至平壤(或稍南)偏黄海的地方,都平壤(王险城),地百里。后期真番(先)、临屯(后)臣服,地千里。真番和临屯的位置稍后再叙述。
卫氏朝鲜的西边,是汉朝的辽东郡。辽东郡和卫氏朝鲜的边界,大置以秦长城(塞)为界,可以笼统的理解为鸭绿江。
卫满朝鲜建立的时候,夫余国已经存在。夫余国,不知道什么时候成立,在卫满朝鲜时期,其地在在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吉林附近,松花江上游地区。在卫满朝鲜的实际上是正北方,在google上的垂直距离510公里左右,符合卫氏和夫余各方千里的大概数字。 赵富贵
2009-8-04 16:45:08
卫氏朝鲜代萁氏,史记没有交待萁氏的下落。后汉书说:萁氏(准)败入海,攻马韩,居韩地,自号韩王。这个韩王的地界,是个难题。放之四海兼准的说法是:朝鲜半岛南部某区域。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萁准进入的是辰地,后来萁准后代失去统治,马韩人又(复)自立为辰王。所以马韩的疆域是什么,对理解韩王(萁氏)的地盘比较重要。
马韩在三韩中是重要力量,其一:后来马韩的部落最多;其二:后汉书说萁氏韩王失去政权后,马韩尽王三韩之地;其三:辰韩是马韩割让出给移民的,马韩东边的一片土地,而弁韩(辰)只是在辰韩的南边一个小区域。
所以,萁氏韩王的地界,无论集权程度如何,大概是三韩之地。但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个地方被称为“三韩”,是萁氏称韩王以后的事情,这个地界,萁氏称韩王以前,叫“古辰国”。后汉书说马韩、辰韩、弁韩(辰)都是古辰国的地界。所以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萁准攻入今朝鲜半岛的南端的古辰国之地,称韩王。萁氏后代后来失去统治权,土著马韩人自立为辰王。推敲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所谓“三韩”这个名称的来源,是萁准的“韩王”,但这个地方被称为韩以前的名称是“辰”。“辰”是个重要的名称,以后还要讨论。“韩”也比较有意思,萁准为什么要称为韩王,真是蹊跷。“韩”明显是个汉字名,而且在汉文化圈里,来源可考,是指陕西韩城这一带地界。近代的汉江、汉城、韩国可能直接来自于这个“韩”。
总之,在卫氏朝鲜的南边古辰国的地界上,有一个“韩”政权。
除了汉朝辽东、卫氏朝鲜、夫余、韩(辰)是四个确认的政权之外,此时的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域内,还有诸多的准国家或部落。首当其冲是真番和临屯,其次有鲜卑、乌桓、濊、貊貉、挹娄、沃沮等部落。
真番和临屯,可能是两个小方国或部落联盟的名字,同时也是地名。由于真番和临屯又是前108年以后的汉朝四郡的名称,以后也会讨论到。汉朝四郡的名字是乐浪、玄菟、真番和临屯,涵盖了卫氏朝鲜于前108年被汉朝灭亡后卫氏曾经统治或羁縻的范围。 赵富贵
2009-8-04 16:45:41
真番和临屯首见史记的朝鲜列传,汉书关于朝鲜的记载,基本照搬了史记的原文,竟然没有一点拓展。在真番和临屯中间,真番首先出现,史记说真番、朝鲜曾经为燕国的属国,可能是某种节制关系,但燕国和真番的关系早于我们现在考察的时间片断,先按下不表。随后出现的是卫氏(满)“役属真番朝鲜”,“侵其旁小邑,真番、临屯兼来服属”。可见真番和临屯是距离卫氏朝鲜不太远的方国或部落联盟。这个都没有异议,有些争议的是真番临屯的位置。
对于真番,比较可信的是位于卫氏朝鲜的南部。网上的这条资料可以参考,所说非常有道理。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250243。最重要是的汉昭帝五年(前82年)裁撤真番郡,以真番郡北部的七个县并入了乐浪郡,属于乐浪郡南部都尉。乐浪郡建立以前是卫氏朝鲜的地盘,所以真番应该位于卫氏朝鲜的南部。
以下几点也佐证真番在卫氏之南。其一,卫氏朝鲜阻止真番旁边的方国向汉天子致敬。那么这些方国应该在卫氏的东边或南边,不可能在西边和北边。西边是海,北边和汉朝的辽东郡直接交界。其二,真番两个字,确实可以尝试用汉语解释,当然望文生义为当代史学家所诟病,我这里也就是一说,供大家参考。“番”好解释,番国也。“真”如果和前面提到的“辰”联系起来,应该指“辰国”。后世渤海的正式名称为“震”国,“震”的音部从“辰”,现代汉语里“震”和“真”的发音相同,或许为“辰”和“真”远古发音相同提供证据。渤海的正式名称“震”以后还要讨论,暂且不表。这样,真番或者为朝鲜半岛南部辰国边的小国(部落联盟);或者就是指辰国本身或辰国的一部分,后来汉朝真番郡的八个县,多家推定也确实没入了辰国。
真番的位置确定了,但真番究竟有多大,也可以探讨一下。真番如果指卫氏以南,“辰”国以北的小国(部落联盟)的话,地盘不大,因为“辰国”,无论是萁氏韩王还是马韩辰王先后存在于在卫氏朝鲜建国后的朝鲜半岛南部,这样意味着卫氏对真番的控制可能比较紧密。真番如果就是指“辰”国本身的话,地盘可观,基本涵盖朝鲜半岛南部,这样也意味这真番的自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