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1)该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反应后氧气由剩余,或装置的气密性差,装置外的气体进入装置中,或实验后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故填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或实验后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等。
(2)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温度相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的,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点睛】
通过红磷燃烧的方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为保证实验达到与其目的,应做到: 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 2、红磷的量要足,最好过量;
3、反应后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18.t1℃时,将15g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至原温度,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烧杯①中溶解的溶
质是___,烧杯②中的溶液质量为___g。根据图1和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蒸发一定量的水,图1两个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B 将烧杯①中溶液倒入烧杯②中,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有固体剩余 C 升温到t2℃,两个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D 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将一木块放于烧杯②的溶液中(见图3),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填“升温”或“降温”)___,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晶体(填“增多”或“减少”)___。
【答案】氯化钾(KCl) 62.5 CD 降温 增多 【解析】 【详解】
(1)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KCl),烧杯②中
的溶质为硝酸钾,此时50g水中能溶解12.5g硝酸钾,故溶液质量为62.5g;
(2)A、烧杯①中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选项A不正确;
B、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不一定还有剩余固体,选项B不正确;
C、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温到t2时,两种物质都完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液质量都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C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所以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选项D正确; 故选CD。
(3)由m=ρ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小,溶解的溶质减少;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取降温的方法,降温后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解的溶质减少,溶液的密度减小,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随温度的改变,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则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将增多。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人体缺少钙元素会影响健康,因此每日需摄入足够的钙。市场上某补钙制剂的说明书如下图所示,请仔细阅读,并进行计算
葡萄糖酸钙中钙元素属于人体必要
的_______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葡萄糖酸钙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属于__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葡萄糖酸钙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按说明书服用钙片时,每天能补充的钙为___________mg(精确到0.1)
【答案】常量 ;4 ;有机化合物11:11237.2 【解析】
(1)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主要由钙元素组成,含量大,因此是常量元素;葡萄糖酸钙中包含了C、H、O、Ca四种元素;1×2):(7×16×2)=11:112;葡萄糖酸钙是有机化合物;(2)葡萄糖酸钙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1×(3)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100%?9.3%,每日摄入钙元素质量
40?(6?12?11?1?16?7)?2=0.2×2×9.3%=0.0372g=37.2m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