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C
(2)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落日青山路”,南方为蛮荒之地,且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再也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再也没人可以倾吐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解析 (1)“格调相同”错误,应该是“格调不同”。《旅中送迁客》,主要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也有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格调较为低缓忧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格调明快爽朗,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旷达的胸怀。 (2)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作业14:古代诗歌阅读(二)
1.(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此身:献身于国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诗人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答:
②
①
答案 (1)C
(2)“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诗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客居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2.(2019宁阳一中阶段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
[注]
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奇士: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1)A
(2)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3.(2019肥城泰西中学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野 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