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A
(2)《送张舍人之江东》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留恋不舍,但表达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
解析 (1)此项属于过度解读。本诗虽写“日暮”,但根据全诗的情感来看,没有到心寒的地步,只是伤感;说“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也实为牵强。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还要注意结合诗句,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6.(2019江西南昌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9分)
路旁老人 耿 氵韦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体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2)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
答: 6.答案 (1)B
(2)①交代了老人无产业,无亲故,有归心而无处可归的悲惨事实。②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罪恶的战争的诅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
解析 (1)“余生”既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自己老迈,时日无多。是老人自指,并非指他人。
(2)颔联是“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前句强调有归心无产业,后句强调“亲知”战死。表达的情感可以从老人、战争等角度来分析概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