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
(2)计算需求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
(3)根据交叉弹性的大小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正值:替代关系; 负值:互补关系。
?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供给弹性的含义;
(2)计算供给弹性的一般公式;
(3)供给弹性与时间的关系:短期中供给缺乏弹性,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弹性与税收分摊之间的关系
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第四章 重点掌握:
▲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主观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边际效用的含义;
(3)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在收入、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所消费的两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注意掌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两个条件)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a.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
b.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d.凸向原点。
▲消费可能线
(1)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2)注意消费可能线的形状,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画出一条消费可能线; (3)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可能线就会发生变动。
▲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偏好,用消费可能线表示收入与价格既定的限制条件,当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3)要求能够用图形说明。
掌握:
▲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2)消费者剩余并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3)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随着购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这样,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下降。
了解: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决策
(1)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取决于偏好,偏好受消费时尚和广告的影响;
(2)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同样的物品给不同的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不同; (3)边际效用递减说明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多样化。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
随着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起着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决定了劳动供给决策。
▲消费者的储蓄决策
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利率。 ▲消费者的投资决策
消费者的投资决策取决于投资的未来收益率,同时要考虑风险的因素。
第五章 重点掌握: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定义; (2)在理解这个规律时,要注意:
a.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b.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
c.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决定减少。 (3)是研究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出发点。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定义;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能用图形说明;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能用图形说明;
(4)根据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在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的区
域)。
?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1)规模经济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变动时它对产量的影响,可以用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来解释;
(2)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最适规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适度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
掌握: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1)技术效率是指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 (2)经济效率是指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3)技术效率是基础,只有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才是目的。
?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1)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研究的是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两个条件。 ?等产量线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等产量线的含义; (2)等成本线的含义。
(3)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结合起来,用图形分析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了解:
?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2)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的目标不一定一致,从而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3)机会主义行为使企业的效率低下,提高公司效率的关键是解决机会主义行为。
?不同形式企业的优缺点
(1)企业一般采取三种形式: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公司; (2)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1)法人治理结构的定义;
(2)提高公司效率的方法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的关键是把代理人的利益与其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的激励机制。
第六章 重点掌握: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 (1)会计成本的定义;
(2)机会成本的定义(注意:它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3)二者的不同: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第二、机会成本在会计帐目上反映不出来,又称为隐性成本;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为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1)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
(2)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3)在一般情况下,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是指经济利润最大化;
(4)要求能根据数据计算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及经济利润。
?短期成本分类
(1)短期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
(4)掌握计算各种成本的方法。
?各种短期成本变动的规律
(1)短期总成本: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 (2)短期平均成本: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曲线; (3)短期边际成本: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曲线; (4)掌握用图形分析的方法。
?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之前,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相交之后,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2)掌握用图形分析的方法。
?长期平均成本的规律与形状
(1)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规律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比,它较为平坦;
(3)掌握用图形分析的方法(注意:它不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利润最大化原则
(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为什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掌握: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1)二者的区别不是表示时间的长短,而是生产要素能否完全调整; (2)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短期与长期的时间不一样。
?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
(1)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定义;
(2)长期总成本最小可以为零,但短期总成本是大于零的(最小为固定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含义 (1)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定义; (2)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型曲线;
(3)二者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定义; (2)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TR=AR?Q AR=TR/Q
MR=△TR/△Q
了解: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争取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项决策从经济的观点看就是不合理的。这就是说,在作出某项决策时,不能只考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