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即可
内容摘要:因为历史中考是开卷的,除选择题,以材料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成为历史考试的主流,所以让学生对书本内容能理解,会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而作业是重要窗口。
关键词:作业、材料分析、言之有理。
正文 这一学期,由于学校师资不足,我便兼教了初一一个班的历史。开学初便听说这一届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优秀生很少。我们是县城一所普通的公办初级中学,本县城还有另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与一所私立的初级中学,由于私立中学条件好、师资强,所以自然的便好学生云集,因而我们这些公立学校虽然花钱少,但学生却少,而且来上的大多数学生成绩是中下,许多学生的家里不是留守儿童,就是单亲家长。本来我们这样的学校生源不太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但这届学生据说是这几年中最差的。听说私立学校要改回公办了,以后我们学校生源就会好一些。
一个星期两节课,学生现在这种现状,要想带领他们把历史学好,我想只能从课堂上和作业中这两方面来入手了。一方面我要将课上得生动活泼一些,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课堂上更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动起来,动手、动脑,自己有所收获;另一方面认真对待作业,因为这是一个窗口,从中既能发现他们的课堂效果与学习态度,又能让他们知道历史这门学科的一般特点,体会答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虽说没有不好的学生,但成绩上不去的学生在学习上被动,缺乏主观能动性,那是肯定的,课堂上我即使能将课讲成一支花,不督促他们去理解、去吸收、去记忆,他们也不会有多大收获,所以想方设法让他们去主动学习才更重要。因为到初三历史是开卷考试,所以让学生对书本内容有印象,能理解,会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节课上,我仔细观察了,全班学生一共三十几个,十分调皮捣蛋的没有,有两三个男生比较活跃一点;课堂纪律看起来还好,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不多,特别是几个女生,不动但也不怎么听,会走神;踊跃发言的就那几个男生,但回答问题时丢三落四,明显思考不充分;大多数学生回答提问时要么不吭声,要么惜字如金。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决定努力的方向就是;课堂上督促他们动脑、动口,作业中慢慢培养他们认真思考、准确答题的习惯与能力。 平时历史作业就是完成与教材同步的《新课程同步导学》,书的最后还有答案附着,我征求其他同事的意见,便没有让他们撕下来上交,再说学生想抄答案,就是将答案交上来了,他们也会有办法抄到的,而且作业中一些有难度的,我会在上课时适当提示。我批改作业一向非常认真的,不是画一个勾或叉,写个优良中差了事,而是一份份都过目,有问题的地方圈出来或者指出来。答案对而且书写认真的会加上“整洁”或“认真”,答案对而且有独到之处的会加上“好”或者“有新意”等等之类的鼓励词。
第一次作业,后面是都有答案的,我便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选择题基本有三种:1、比较多的直接抄答案;2、没有抄答案,也没有认真思考或者在书上找答案,所以错的较多;3、先自己思考了,然后参考了答案,但错的就划了在旁边写上正确的。至于非选择题,大概有三种,1、原封不动抄答案的;2、答案字数少的直接抄,字数多的便随便丢掉中间一两句;3、个别学生将答案(2)抄到
答案(1)上了,就划一条带箭头的线一指了事,不少学生答题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跟在题目后面的,堆挤在两侧或中间的比比皆是。
下一节课上,我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作了讨论,从怎么对待答案到书写格式,最后先统一了书写要求,我又给他们强调了几点:1、有问必答,不问不答;2、作业中有错的一定要订正;3、答案只是参考,不一定是最好的,自己能答的最好自己做,那怕是在书上找都比抄强,答的能比答案更简单、更准确那就更好了。
第二次作业,最后一题的阅读材料再回答问题第三问后面没有给出答案,只有一个字“略”。这正好是一个考查的好机会,批改时我更注意了。那些回答又简洁又好的,我便记下他们的名字,只有三四个。有三四个比较诚实,直接空在那儿了。还有不少明显是一个人答好了,周围的人照抄照搬而已。
再上课时我先带他们讨论这种题型的一般解决方法,先听听学生的看法,最后我告诉他们以材料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必然取代死硬的问答题,成为历史考试的主流,所以每个人必须学会这类题的解决方法。怎么做材料分析题总结为四点:(就这一题,让学生能现在做到的先试一试)
第一点,你应该认真阅读材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结合题目中的问题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有用的信息!(先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则材料俩段话每段主要告诉你什么)
第二点,你应该用红笔或是黑笔把诸如时间、地点、事件等重要的信息在材料中给画出来,并且迅速的在脑海里联想到历史上与之相关联的!(当然这种立马联想的能力必须是要平时多看书多去记忆才能具备的,学生刚学,让他们找关键词或句子,看能不能找对)
第三点,要认真的读懂题目中问的是什么,是问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还是发生背景,或者是其他的!(结合每一问具体分析) 第四点,简洁作答。所谓简洁作答就是要求我们的答案点多、面广、话短。(以后还要做到史论结合)(当然,如果实在想不出,也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采取大包围战术)
学生不完全是看不懂,是还没入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多的去总结,去总结每一课的要点,去关注每篇中每段的重点,在看题时,不仅需要把关键词句找到,还要看命题人是要我们论述、简答、比较、评价还是分析,弄清楚题目的考查方向。
答案来源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A、如果问题是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得到完整答案;B、如果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上所学的提炼;C、如果问题是请回答或谈一谈,则答案来源同样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上所学的提炼。材料题一般第一、第二问简答,第三问论述。学生才刚刚接触,先适当讲解,以后接触多了,再抽时间做个专题。
其实材料分析题无论怎么变化,我们解答时都离不开两个字:“读”与“找”,读所给材料,从中找出答案。读一遍没有找到答案再多读几遍,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去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像课本这道题第一、第二、第三问都是典型的从材料中提取答案,其中材料有几处关键词即反映了答案,答案虽然从材料出,但是不能照抄材料。材料只是一个限定,再从材料中找关联的,与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炼答案。第三问答案材料上已经有了(让学生去找出来),因为要论述,你再适当地发挥一下多写点就很好了。
我让那几个答的比较好的学生读一读自己的答案,因为许多学生不是没有写就是抄来的,他们自己答了,而且老师还说好,便都觉得自己了不起。其中有一个学生,可能学习不太好,我叫他时,他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叫了几遍,他才站起来报了答案。
以后我都是先花几分钟评讲作业,主要是表扬好的(多一点)与批评差的(很少,学习态度差的),上课时则一面力求生动活泼,一面督促学生全动起来,历史就这样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着,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在逐渐改变,马虎了事的没有了,整洁按格式做的多了;照抄答案的少了,自己思考组织答案的多了。课堂上的精神面貌都有所改变,认真听讲的多了,举手主动发言的也多了。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我深感安慰,也再一次证明,没有学生是自甘落后的,他们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不断地、真诚客观地不时表扬学生永远是一个最简单的好方法。
我沉浸在师生共同进步的愉快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三四周。这次作业中最后一道材料题,最后第三问:“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对于其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你想要说些什么?”后面给出的答案是:“知史明鉴题,采取批评地吸收,自觉抑制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批改时发现居然有几个学生将这个答案原封不动地抄上来了。我刚看到有人这样答,非常恼火,心想这是什么学生,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也该知道这不能算标准答案吧,初一学生怎么还会这样抄答案,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还“言之有理即可”,这是什么素质呀!
慢慢冷静下来,我一边将这几个学生的名字记下来,一边告诉自己现在生气没有用,关键是找到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我一面与同事们讨论这件事,又与课代表和其中之一谈话,犯这种低级错误,主要两个原因:1、这个“言之有理”是放在最后的,比较隐秘,前面说的象答案,所以有些学生便认为就是答案了;2、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抄答案,那里有几行字,他就认为是答案了,至于笔下所抄的字句是什么意思,他根本就不想,甚至于抄完了他都不知道里面有“言之有理即可”这几个字。
课代表还安慰我,说那几个人成绩是排在班上最后的,本来也听不懂多少,他们做作业一般都是抄抄了事。我却不这样想,他们几个虽然成绩差一点,但并不是弱智,即使成绩上不去,初中生了也不能连答案都不会抄吧,最起码得会判断哪些是标准答案,哪些只是答案提示,不是标准答案。
下堂课上我先让他们讨论第三问,先拆分:1、这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2、答题时按什么思路来?然后把大家归纳的答题思路简写在黑板上(那个要多说,那个只要一句带过去就可以都注明),再按这个思路多找几个学生组织答案。最后我告诉他们:答案上有“言之有理即可”一般不能算是答案,只是提示你怎么答的,以后再这样抄答案,我要严厉惩罚。我还跟他们开玩笑说,再这样做,你也不要说是我们三中的学生,不仅是我们三中历史、语文老师的脸被丢光了,连你小学语文老师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看来要使学生学好历史,具有一定的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任重道远,一刻也不能懈怠。我想只要我们教师下定决心,不断总结方法、经验与教训,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初中三年下来,终会有所收获的,不是说“有志者事竟成”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