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实施说明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落实我校“强师兴校”战略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扶持青年教师成长,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和《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实施办法》,学校实施“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以下简称“优青资助计划”)。
一.支持类别
根据支持目标与方式,“优青资助计划”分为跨学科合作项目和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两类。跨学科合作项目重点支持优秀青年教师自主合作,优势互补,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重点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开展本科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方面的创新性研究。
年起学校启动了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原“优青资助计划”中的择优资助(研究型)项目不再设立。
二.申报条件
申报“优青资助计划”者应为在各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在岗教师,能够瞄准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求
1 / 4
实的学风,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跨学科合作项目。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一般不超过人(学生不能作为项目成员),校内成员来自个或以上学院。申请人及项目成员的年龄应在周岁以下(年月日之后出生)。项目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申请项目的目标明确,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合理。鼓励邀请海外学者参与合作研究,其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教学能力提升项目。申请人需有博士学位。申请项目的目标明确,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合理。
申请人应承担过本科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能力突出,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有深刻认识和深入钻研,重点支持年龄在周岁以下(年月日之后出生)的青年教师。申请项目为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相关。优先支持北京市和学校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教师、国家级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骨干成员、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组成员。
三.评审程序
“优青资助计划”采取青年教师个人申报、学院推荐、学校审定的程序进行。
(一)个人申报
青年教师向所在学院提交申报材料,跨学科合作项目向主持人所在学院申报。
(二)学院初评
学院组织名以上相关领域专家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
2 / 4
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评审,提出审核与推荐意见,按项目类别排序后上报。
(三)校内评审组
学校组织校内专家组进行评分和排序,提出建议支持方案。 (四)学校审议
学校对建议支持方案进行审批,审批后的方案在全校公示,如无异议,正式公布支持名单,由学校进行资助并颁发证书。
四.支持与考核 (一)支持
学校从“推进行动”专项经费等经费中安排专门经费,对入选教师进行支持。
跨学科合作项目的资助金额为自然科学类最高不超过万元,经济、管理和哲学社会科学类最高为万元。教学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金额为最高万元。实际资助金额以学校正式下达为准。
资助经费主要用于科研业务、试验材料支出,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费用。 (二)考核
入选“优青资助计划”的教师,在受资助期间须接受实施情况的考核。
中期考核时,入选教师需向学院提交计划执行报告和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并进行答辩,同时拟定下一年度研究计划。各学院组织名以上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进展进行评估,并对下一年度的研究提出改进
3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