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谈谈世界的真实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0:39: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变过程,所有人的行为模式都遵从着“一报还一报”的动物理性思维。很明显,这种策略,只会使人们不断的陷入新的逐渐升级的争斗之中,结果是互相伤害和互相毁灭,因此并不是现实社会中最优的行为模式。 三十一、最优的策略

那么怎样的策略才可能是最优的策略呢?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分拆为两类行为模式,第一种是“以德报德”。“以德报德”的行为模式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若全社会都是这样的行为模式,我们的社会风气将很快得到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和谐而美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是非常鼓励这样的行为模式的,比如民间常说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意在鼓励这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另一种行为模式是“以怨报怨”。这种行为模式是必须纠正的,在现实社会中,正是这种“以怨报怨”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无止境的争斗和矛盾。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果,不仅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受到巨大的破坏。在争斗还未起之时,利益冲突的一方若能主动妥协,那么最终两败俱伤的局面将得到改变。若冲突之后,双方能够自我反省自己的过失,再见面时能够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进一步无休止的互相伤害。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试举一例:在韩国,自古因墓地引起的官司屡见不鲜,但尹、沈两大家族的墓地之争实属罕见。双方争议焦点是韩国首都首尔以北约40公里一座小山。两大家族从1614年就开始争夺这处“宝地”。390年来,双方结怨甚深,因此墓地的争夺而发生的械斗导致双方家族成员多人丧命。在韩国现有4800万人口中,姓尹者有100万人,姓沈者有25万人。因为墓地纷争,这两个姓氏的人一度不得通婚,直到2005年和解协议达成前,尹、沈两姓有情人还得不到长辈祝福。

任何基于利益上的争斗,都是一种内耗,最终会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家庭内的争斗,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疏远,最终导致家庭的分裂。一个国家,如果内部纷争不断,动乱不止,也很容易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争斗是一种无序的表现,会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加。而要使整个系统内部结构更复杂和精致,功能更趋完善,就要尽量避免无序结构的产生,使无序向有序转化,这样整个系统才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如果国家单独作为一个系统,国家内部的有序化,就会使一个国家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国力会越来越强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的行为模式往往会有传染或效仿的效应,一个坏的行为模式,往往会象一根链条一样传导至全社会。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有一个经理早晨上班前挨了太太一顿臭骂,又在开车赶时间时误闯了红灯,被交警抄了车牌,回到公司写字楼时窝着一肚子火。正好属下的部长来请假,被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通,轰出经理室。部长回到车间,就把一腔怒火倾泄到女秘书身上。女秘书回到家中,又迁怒于她五岁的孩子,骂他家庭作业没做好,狠狠地打了他屁股几巴掌。孩子满肚委屈走开,正好养的猫跑过来蹭他的脚撒娇,孩子就一脚踢过去,口中骂道:“滚开!你这臭猫!”

踢猫效应其实时刻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毫无选择的传导出去。坏的行为模式会传导,同样好的行为模式也会传导。这种行为模式的传导性使得重建一个良好的行为模式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全社会在有意无意的鼓励自私自利、以怨报怨的行为模式,那么整个社会将很快处于不断的矛盾和纷争之中。反之,如果全社会能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以良好的行为模式为楷模,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将很快得到改观,系统整体的熵值将变低,社会更加有序和谐,全社会的效率将更高,整体利益将得到最大体现。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都能深刻认识到人类行为的一些根本症结,从而得出几乎一致的解决方案。 儒家强调“性善”论,即人的本质都是善的,人应该回归自己至善的本心。要如何做到呢?

《论语》中,曾子将孔子的理论概括为“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尽自己的本心,而恕,就是以自己的本心推及他人。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忠于自己的本心,要凭良心做事,或者说,对自己,要做到不自欺。对别人,要象对自己一样,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做人不能自私,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给别人。自己想要获得什么,也要让别人同样能够得到。如果别人有负于我,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正直,坦荡的心理和行为面对别人的怨行,而不能采用“以怨报怨”的恶性循环的方法。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所作为,但要用无所执著的心去做。我们可以做许多事,但不要让这些事情挂碍于心。我们可以去品尝各种美味,但不要有贪著美味的心。把大事转化为小事,复杂的事转化为简单的事,别人若有负于我,我不必要耿耿于怀,而仍然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对待他。

可以看到,老子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和模式了解得非常透彻,因此提出的解决办法更加有针对性。即,别人有负于我,那是别人的选择,而我要始终以自己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人和事。我若因别人的言行或态度而改变了自己做人的准则,那么就是受制于人了,因此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即,不管别人怎么对自己,自己始终要坚持自己的准则。这与孔子的“以直报怨”在道理上是一致的。

有人会说,不管“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这不是明摆着是吃亏吗?难道做好人就一定要吃亏吗?事情显然并非如此,正如前所述,“以德报怨”或“以直报怨”的行为方式,从动物理性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吃亏的,但从人类理性来看,这并不是吃亏,因为这样的行为方式避免了“以怨报怨”的那种互相伤害的结局。同时,善行往往会给对方一定的正面影响,从而使对方逐渐接受这样的行为方式,并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反馈给其他人。当大家逐渐把“以怨报怨”的行为方式改为“以德报德”的行为方式时,最初坚持“以德报怨”的人往往获得的回馈最多,也就是受益最大。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我不与别人争,那么天下人都不会与我争。在第七章中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遇事谦让无争,反而能最终脱颖而出;圣人并不注重保全自身,但自身往往得到保全。这就是因为圣人以无私的心,最后反而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很明显,老子非常清楚这其中的道理,老子也并非要让大家去自欺欺人而吃哑巴亏。若真正明了老子之道,自然能够做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而最终获得最好的利益。中国的文化人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墨客们很喜欢把一些写着“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字幅挂在厅堂作为为人处世的警语,若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践行老子的道理,自然能够获得实在的受益。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以怨报怨”、“冤冤相报”正是佛家所极力反对的处世方式。别人有负于我,我若因此记恨在心,寻机报复,这就是执著,执著得越深,报复心理就越强烈。而佛家修行的根本就在于不执著。这种不执著,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去干,也不是什么都不去想,而是要以不执著,不攀缘的心来面对世间一切事务。

未接触佛家理论的人,经常会认为佛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宗教,好像学佛的人都要出家来逃避一切世间的事务,什么也不能干,一不小心就犯了戒,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佛家修行的根本在于破执,若有所禁忌,即是心有所执,这与佛家的修行是南辕北辙的。 六祖坛经有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六祖以无念、无相、无住作为修行的法门,并对此法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无念,

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谈谈世界的真实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t5rn2xc93207lq1bah1_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