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中的细菌:常见的病原菌为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细菌,多由土壤污染或粪便污染造成。
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缺少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成分,并受日光照射,细菌数量较少。空气中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和伤口感染。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及其医学意义:
1、正常菌群及其分布: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道、呼吸道等腔道中,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①生物拮抗作用:
对外源致病菌的侵入有拮抗和防御作用,保护宿主。 ②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如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维生素K等。
③免疫作用
可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也可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的病原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④其他作用:正常菌群的某些种类,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抗衰老和抑制肿瘤的作用。
3、条件致病菌:
<1>定义: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
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2>条件: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的定义: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称为菌群失调。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又称为二重感染。 <三>消毒与灭菌 1、相关的基本概念:
<1>清洁:将被微生物污染了的无生命表面还原为安全水平的处理过程。 <2>消毒: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孢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方法。
<4>无菌与无菌操作:物体中无活的微生物存在,称为无菌。无菌操作是
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发生感染和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
<5>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在物体中生长发育的方法。 2、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物理、化学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
①热力灭菌法:A:干热灭菌法
B:湿热灭菌法
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例如:衣物、动植物尸体干热灭菌法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方法例如:接种环、针干烤----加热160-180℃2小时例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药品煮沸消毒法水煮100 ℃5 min(繁殖体)~2 h(芽胞)流通蒸汽消毒法水蒸汽100 ℃殖体)15~30 min(繁间歇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不耐热的含糖、血清、牛奶等的培养基反复多次流动蒸汽间歇加热灭菌最有效的灭菌方法121 ℃20-30 min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对象:耐高温的物品原理:饱和蒸气压与T成正比巴氏消毒法较低的温度(61~63 ℃30min or72 ℃15~30s)杀灭致病菌,用于牛奶和酒精的消毒。 ②电磁波辐射杀菌:
日光暴晒法紫外线杀菌成分为紫外线最佳波长为265~266nm紫外线是通过干扰细菌DNA的正常碱基配对而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②电磁波辐射杀菌穿透力很弱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和眼角膜有一定的损害作用穿透力强,可产生较强的致死效应电离辐射法微波消毒法③生物净化除菌:手术室和烧伤病房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④滤过除菌:主要用于不耐热的液体(如血清、抗毒素、维生素、生物药品等)的除菌和空气的消毒。 <2>化学消毒灭菌法
①消毒剂与防腐剂的概念:
消毒剂:利用化学药物影响微生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以及生理活动进而杀灭除芽孢外的微生物的物品。
防腐剂的概念:利用化学药物影响微生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以及生理活动进而抑制微生物在物体中生长繁殖的方法。 两者的关系:防腐剂即低浓度的消毒剂。
杀菌特点:无选择性,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对人体的组织细胞也有
一定的损伤作用,因此只能外用,不能内服。
②消毒剂的作用原理:不同种类的化学消毒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有的可以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或使酶蛋白失去活性,而致细菌代谢障碍,有的则破坏菌体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菌体破裂、溶解、导致细菌死亡。
③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性质、浓度、注意事项:(见表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