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给 胎儿的方式。 垂直传播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感染、血液传播、动物咬伤传播、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显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病毒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增殖,症状时有时无,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病毒可检出。经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毒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但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常导致死亡。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机体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感染 细胞融合 2、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3、形成包涵体 4、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5、细胞凋亡
(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2、免疫病理损伤 四、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1、 屏障作用 2、 巨噬细胞的作用
3、 干扰素——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定 义: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
毒等作用的糖蛋白.
种 类:
种类 产生细胞 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 ? ? 人白细胞 人成纤维细胞 T细胞 强 强 弱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抗病毒特点:种的特异性、间接性、广谱性
抗病毒机理:诱导受染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来抑制多种病毒的增殖。 抗病毒意义: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 (二)、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按种类:IgG IgM IgA
按功能: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中和抗体:定义、机理和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细胞免疫:
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成分:TD、TC 、NK、M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病毒的分离培养: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组织培养
3、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定义: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规律、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的科学。
研究对象:单细胞的原虫、多细胞的蠕虫和节肢动物。
意义:是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第一节 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概念
一、寄生现象:某些低等动物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一种物长期或暂时地居住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并造成损害的生活方式。
二、寄生虫的概念及类别:
寄生虫: 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
寄生虫的类别: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三、宿主的概念及类别:
宿主: 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其损害的人或动物 宿主的类别:(1)终宿主 (2)中间宿主 (3)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
⑴终宿主:被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宿主,如华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人即是华枝睾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被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依次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先后寄生在豆螺、沼螺和淡水鱼、虾。豆螺、沼螺是华枝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是其第二中间宿主.
⑶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某些脊椎动物体内,这些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病的重要传染源,称为保虫宿主又称贮存宿主,如华枝睾吸虫成虫除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猫、狗体内。因此,猫、狗即为华枝睾吸虫的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但当此幼虫进入正常宿主时,仍能继续发育。 四、寄生虫的生活史及感染阶段: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掠夺营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
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存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宿主。如猪肉绦虫在小肠内以消化的食糜为食,钩虫、血吸虫以血液为营养。可以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贫血等。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入侵、移行过程中,乃至定居、占位,均可使组织受损伤、压迫或阻塞。如蛔虫大量寄生,可导致肠痉挛、肠梗阻,猪囊尾蚴压迫脑组织,可引起癫痫等。
3、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虫体死亡的分解产物对宿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