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
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
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 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8、人副天数:《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及 “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的论述,都是为了证明“人副天数”进而阐释其“奉天而法古”的政治哲学宗旨。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但天之谴告主要是因为人取法于天迷失了,导致国家失措的负面戒惧论道。
9、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二、简答题
1、孔子的仁学思想要点有哪些?
“仁”、“义”、“礼”为孔子学说的基本义。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2、韩非子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哪些?
来源有三:墨子、道家和儒家。如道家的“无为”,在法家学说中转为御下之术;道家之智慧,在韩非子思想中转为阴谋;墨家之“尚同”和“天志”即权威主义也为韩非子采用。
3、如何看待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老庄“道”的理解?
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把Sein等同于老庄之“道”,即把后者也理解为规律、规则乃至那个最大的概念,而忘却了“道”之“原初性”这层含义。海德格尔则紧扣“原初性”不放,其具体含义为“道”是原生性的,如“道路” 4、法家与道家有何关系?
“道生法”。从总体讲,法家是接过了《老子》政治层的“无为”含义上的人君南面术,把它改造为进行赤裸裸统治压迫的政治理论的。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
阳的变与合,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随之形成万物;阴阳二气的合凝,则产生出具阳性的为男,具阴性的为女;阴阳二气的交感,构成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变化。在这里,他把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因,归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又把阴阳变合的原因,归为太极;太极本自无极,因而太极归终于无极,无极即虚无,这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人由阴阳中最灵秀的气所化生,因而人是万物之灵;人禀受了阴阳之气,便有了肉体形状和精神欲望,由此产生善与恶的分别;于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道德,教化人们,使之以主静方式修身养性,扬善弃恶,树立起人生高尚的目标境界;圣人的功德,即在于遵循天地的德性,而倡日月之明,依四季之时,知鬼神之吉凶。他得出结论,天道的规律,体现在宇宙生成上是阴阳的交合变化,体现在大地上是万物的柔刚,体现在人世间则是仁义道德。这样,周敦颐依据其以无为本的宇宙图式,经过推演,将其理论核心归旨于儒家德目上,使仁义礼乐的道德原则取得了与宇宙规律同一的至上权威。
道儒结合,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风格特征。朱熹曾深刻揭示这一特征的三点内容。他说:“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孟子》)之所传也。”(《周濂溪集》,卷十一)这即是说,首先,周敦颐思想体系,虽然以无极为本,构造了宇宙发生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而是人世间人伦日用的指导原则而已,其理论指向是现实社会生活。其次,周氏探索阴阳五行,也并非以阴阳五行说为目的,而是以此为根据,提出儒家道德的宇宙论来源。再者,无极为本的天道是体,儒家道德原则是用,天道与人道是体用关系;并且,无极本体之用,并非泛指天下万物,只是指儒家经典。朱熹认为,周敦颐这种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是秦汉以来,最好的说法,它上接孔孟真谛,下凌驾汉唐诸儒,为儒学复兴开辟了新道路。
在周敦颐的道德论中,其中心范畴是“诚”。他认为诚是体认无极本体的道德境界,是圣人学道的最高目标。诚来源于“万物资始”的宇宙,诚确立于宇宙阳气的变化之中,它具有“纯粹至善”的先天品质。诚是对无极的体认,因而它如同无极是“寂然不动者”①,表现为一种无欲的主静状态。诚的展开,则体现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人行为的诸项道德规范,这就是“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他提出立诚去妄的修善说。 1、 如何看待戴震对“之谓”与“谓之“的区分。
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同。“凡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而“凡曰谓之者,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亦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形而上形而下耳。”
盖“一阴一阳之谓道”,增加对“道”的理解,而“形而上者谓之器”则增加对“形而上”的理解,此其一;其二,接受“之谓”与“谓之”之区分,就增加了戴震对太极理气之理解。(1)“阴阳”之外无道;(2)以“气”为“形而上”者,从而否定宋儒“理气之分”之说。 2、 概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第一,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武帝推行“举贤良对策”,以选拔人才。
第二,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唤新的政治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些情况要求统治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作为汉初统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张清静无为,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
第三,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第四,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