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20丸重1g;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6g。
颗粒剂:每袋装3g。
四、扶正解表
6.玉屏风颗粒
【药物组成】 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 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 解】 黄芪重用益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
药。防风走表而御风邪,为佐药。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
不伤正。诸药合用,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应用】 1.自汗 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易感冒 由表虚不固所致的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药理毒理】 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宜饭前服用。
2.热病汗出不宜服用。 3.阴虚盗汗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5g。
第二节 祛暑剂
一、解表祛暑
7.保济丸
【药物组成】 广藿香、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菊花、蒺藜、钩藤、薄荷、茯苓、薏苡仁、
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 【功能主治】 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
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方 解】 方中广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苍术、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三药共为君药。
化橘红、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菊花、蒺藜、钩藤、薄荷清宣透邪,六药共为臣药。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神曲茶、稻芽、木香醒脾开胃,行气和中;葛根升清止泻;天花粉清热生津,七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临床应用】 1.感冒 外感表邪、胃失和降所致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
胃不适、消化不良、舌质淡、苔腻、脉浮;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急性胃肠炎 感受时邪、饮食不慎所致吐泻不止、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腹痛或
15
不痛、胸膈满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
3.晕动症 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
【药理毒理】 1.本品具有抗炎、镇痛及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等作用。
2.毒理 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699.8±30.11g/kg(相当于临床口服量的5000倍)。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解表,祛湿,外感燥热者不宜用。
【用法用量】【剂型规格】
【药物组成】【功能主治】【方 解】【临床应用】【药理毒理】【不良反应】【禁 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 2.急性肠道传染病之剧烈恶心、呕吐、水泻不止者不宜用。 3.哺乳期妇女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口服。水丸:一次1.85~3.7g,一日3次。浓缩丸:一次1.2g,一日3次。 丸剂:水丸每瓶装(1)1.85g,(2)3.7g;浓缩丸:每瓶装1.2g。
8.藿香正气水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
甘草浸膏。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
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藿香味辛,性微温,既可解表散风寒,又芳香化湿浊,且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以为君药。辅以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芳化湿浊,为臣药。厚
朴、大腹皮行气燥湿、除满消胀,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和中止泻,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脾胃,并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内外兼治,表里双解,风寒得解,湿滞得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共奏解表化
湿,理气和中之效。
1.感冒 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
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呕吐 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 因湿阻气机、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4.中暑 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促进胃肠运动、解除肠痉挛、抗过敏、镇吐、镇痛等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紫癜、休克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孕妇禁用。
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不宜用。
2.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3.饮食宜清淡。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
16
1. 【剂型规格】 酊剂:每瓶装10ml。
二、健胃祛暑
9.十滴水
【药物组成】 樟脑、干姜、桉油、小茴香、肉桂、辣椒、大黄。
【功能主治】 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方 解】 【临床应用】 【药理毒理】【不良反应】【禁 忌】 【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剂型规格】
润肠通便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方 解】 【临床应用】 【药理毒理】 【不良反应】 【禁 忌】 【注意事项】 方中樟脑辛香辟秽,开窍祛暑,为君药。干姜温脾和中,化湿除满;桉油透邪疏风,
清热解暑,二药共为臣药。小茴香理气开胃,辛香止痛;肉桂温中理气;辣椒消
食解结,辟毒开胃;大黄荡涤实浊,四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健胃祛暑之
功。
中暑 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所致头晕,头重如裹,恶心,脘腹胀痛,胃肠不适或泄泻,
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缓。
本品有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猩红热样药疹、接触性皮炎不良反应的报道。 孕妇禁用。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口服。一次2~5ml。
酊剂:每瓶装(1)5ml;(2)10ml。 第三节 泻下剂
10.麻仁润肠丸(软胶囊)
火麻仁、大黄、苦杏仁(去皮炒)、白芍、陈皮、木香。 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方中以质润多脂的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攻积泻下,更取苦杏仁、白芍,
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可减缓大黄攻伐之力,使
泻下而不伤正,共为臣药。再以陈皮、木香调中宣滞,加强降泄通便之力,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便秘 胃肠积热所致大便秘结,胸腹胀满,口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通便、促进肠运动等作用。 少数患者服用本品软胶囊后出现腹痛。 1.孕妇禁用。
2.严重气质性病变引起的排便困难,如结肠癌,严重的肠道憩窒,肠梗阻及炎症性肠病等禁用。
1.虚寒性便秘不宜用。
17
1. 2.月经期慎用。
3.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4.有慢性病史者、小儿及年老体虚者不宜长期服用。
5.服药后大便次数过多,大便偏稀,可酌情减量或停服。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年老、体弱者酌情减量使用。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6g。
软胶囊剂:每粒装0.5g。
第四节 清热剂
一、清热泻火
11.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石膏、栀子(姜制)、大黄(酒制)、连翘、菊花、荆
芥穗、白芷、蔓荆子(炒)、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
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方 解】 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栀子、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并
可引热毒从二便而出,共为君药。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疏散风热,共为臣药。佐以旋覆花下气行水;桔梗清热利咽排脓,载药上行。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上通下行,使火热随之而解。
【临床应用】 1.暴风客热 因风热上攻,肺胃热盛,引动肝火上蒸头目所致,症见眼内刺痒交作,
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急性
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2.聤耳 因风热邪毒上犯,并肺胃热盛,毒热结聚,循经上蒸耳窍,气血相搏,化腐成脓所致,症见急剧发作,耳痛显著,眩晕流脓,重听耳鸣,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见上述证候者。
3.口疮 因风热邪毒内侵,或肺胃热盛,循经上攻于口所致,症见口腔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热口臭,身痛不适,口干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滑数;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4.牙宣 因肺胃火盛,风热内侵,火热蕴郁,循经上蒸于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黏,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5.尽牙痈 因风热邪毒侵袭,并有肺胃火盛,蕴热化火结毒,循经郁结牙龈冠周所致,症见冠周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口渴口干,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6.喉痹 因风热邪毒内侵,并肺胃热盛,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及通便等作用。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