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中学习体会
汪安山 2014-7-10
2014年6月26日—7月4日,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我们原高三年级一行61人到复旦大学附中进行学习、培训。
为期一周的学习和生活,复旦附中的领导和老师几乎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满了,方方面面都精心地为我们考虑,整个活动过程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期间,我们通过聆听专家名师的讲座、进课堂听课、参见讨论、参观访问等方式,对复旦附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还参观了复旦大学。一周的时间虽短,但对我来讲,“震撼”不小。
现将本次学习、培训的体会总结如下:
1.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合理的办学理念打造知名学校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其天然优势是置于上海有名的大学园区,特别是毗邻复旦大学,长期以来始终秉承复旦大学“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学校有着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充分依托高校优良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并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成为学生今后发展的潜在动力。因此说,复旦附中能让你领略到一种大学的感觉。
复旦附中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办学传统,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闻名的现代化学校。在复旦附中的校史馆里,我们看到原任校长谢应平先生将治校经验总结为四个字:无为而治。这正是放手让师生自主发展、尊重其创造力的一种境界。
2.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成就高素质的学生
复旦附中的领导和老师敬业爱岗、学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令人敬佩。复旦附中有句玩笑话:“上课‘会跑题’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上课“会跑题”是老师有水平的体现。在老师合理的“跑题”过程中,学生们的思路得以完善、视野得以拓展,并且学到了可以终身受益的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与治学精神。
在我们学习期间,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座,他扎实的学识功底令人折服。黄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苏东坡的《赤壁赋》,会撇开课文,细说苏东坡的人生境遇、与佛印等朋友的交情等;假期,还带领学生“游学”:踏访古迹、抄写碑文、学作古体诗??在各方面都看重“考试成绩”的社会中,他们的这些做法看起来与考试无关,但对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从各方面的介绍中也得知,这里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高。所有这些,完全可以概括为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成就了高素质的学生。
3. 人文与科学精神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复旦附中针对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和高校学习的需要,重视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给学生创设学习和发展宽松的环境。他们鼓励学生要展开理想的翅膀,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不能只为高考而奋斗、为学业而拼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倡导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在不少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给主课“让路”是常见的现象;但在复旦附中,主课课堂提高学习效能,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研究型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做到人文与科学精神并举。学校还经常邀请大学教授、国外学者进校园举办各种讲座,使学生们有机会亲近大师、开阔眼界。
4. 实施素质教育培育时代菁英
复旦附中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他们于2011年推出的“菁英学生培养计划”,旨在对正在处于人身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中生通过励志教育、认识中国社会、接受多元文化熏陶、参与国际交流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出一批具有崇高理想、怀有远大志向、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按照其培养目标,这些学生将会具备社会领袖的素质,成为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时代菁英。
总之,这次赴上海学习、培训,令本人大开眼界;同时,也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后,还要说的是,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我们无法完全消灭差距,但我们可以努力缩小差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