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刘铁芳博客:谈宗教情怀的教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20:23: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返回上一页

刘铁芳的日志

刘铁芳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金沙:谈谈教师的宗教情怀

热24已有 346 次阅读 2010-11-12 18:26 标签: 宗教 金沙 情怀 教师

搜索到逝去的朋友金沙先生一文,转帖于此,表达我对他的无限敬意。——刘铁芳

(演讲提纲) 2007年6月16日

导语

首先声明,我不懂宗教,所以这里不是讲宗教,只是讲“情怀”;什么是宗教情怀?也说不清,所以紧接着还要声明,这里的“宗教情怀”只是某种精神追求,用句时尚的话,叫借宗教说事儿。

况且,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独领中国思想几十年,宗教被视为主观唯心主义而大遭挞伐的时代,重提“宗教情怀”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但这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之所以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当今我们的教育和教师,正一步步陷入技术化、功利化的泥沼之中,患了“半身不遂”症(神圣感与艺术性偏枯,缺乏崇高和超越)。这正如广州师范大学许锡良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是庸俗的教育专家,制造着庸俗的教育理论,指导着庸俗的教育实践。”(许锡良6月12日博客)

当教育与教师一起沉沦——沦为经济的婢女和政治的弄臣之后,谁为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点亮神圣之光?

今天只涉及神圣感——宗教情怀,不涉及艺术性。

之所以提出“宗教情怀”,是因为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后来的正规教育就是宗教的产儿,因为宗教毕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

1

化现象,它一方面需要人们的盲目信仰,另一方面又需要相应的科学知识为自己作理论阐释。据历史记载,公元十一世纪初,教会就在各地大办小学,有些课程和现在并无二致,如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天文、音乐等。十一世纪末,又开始兴办大学,欧洲很多著名大学,像英国的牛津、剑桥、德国的海德堡、法国的奥尔良等,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所以,怀特海(英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逝世,罗素的老师)把教育精神归结为三个字:宗教性。他说只有把宗教精神用之于教育,教育才是崇高的教育。 一、虔诚

先说一个人——米开朗基罗,500年前的宗教题材的艺术大师。据说当罗马教皇要米开朗基罗给西斯廷教堂(现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旁边,成为教皇的私人礼堂)拱顶作画时,米开朗基罗并不乐意,认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所以只打算简单地应付一下,还请了几个助手,不想花过多的精力。这也难怪,西斯廷教堂太小,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与近旁进深230多米的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比,实在很不显眼。但是,当他把自己关在教堂内,面对那一块空白的顶拱时,他仿佛觉得上帝在召唤他,自己有义务把艺术献给上帝的事业。于是,他改变初衷,辞退助手,自己一个人躺在脚手架上作画,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1502年完成了《创世纪》这幅惊世骇俗的杰作。今天,人们站在西斯廷教堂拱顶下,依然能够感受到画家的艺术激情和宗教虔诚。

再说一个人——司徒雷登,50年前的。我们知道司徒雷登,是毛泽东的一篇雄文:《别了,司徒雷登》,知道他是美国侵华政策失败的象征。

其实,司徒雷登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1876年出生在中国杭州,父亲是美国基督教的一名传教士,1913年老死后葬于杭州。司徒11岁被送回美国读书,也是28岁那年,子承父业,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中国传教,1908年到金陵神学院担任教师。1918年美国基督教会决定将北京几所教会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当年底任命司徒为燕京大学校长,当时,这是一所“分文不名,而且似乎没有人关心的学校”,学生不足百人,教授只有二十多人(其中中国籍的两人)。为此,司徒先是亲自选址,当得知新选的校址(今北京大学)已经被陕西督军陈树藩买下后,亲赴西安游说,以真情感动了陈树藩,同意以象征性的四万银元出让,还另捐二万银元作为学校的奖学金;此后,司徒不只十次去美国募捐,共捐得二百五十多万美元,保证了燕京大学的经费来源。所以,1936年,司徒雷登六十岁生日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致词说,在司徒雷登的身上,汇集了希腊文化的智慧、希伯来的宗教圣灵和中国文化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精神。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宗教是我们最高的道德理想的符号表达。”(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中庸》里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所谓虔诚,就是择善而从,不动摇,不苟且,不欺世,不昧心。

2

可是回头看看我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没有一种虔诚的态度?从我们的行政领导、到学校、到我们自己,从我们对学生所讲的一些“大道理”、到我们的科研课题、到各种申报材料,我们说了多少假话、造了多少假数据、编了多少假材料、做了多少假动作?

最近从一位教师的博客上看到某位大学教授堂皇地传授教师专业发展的“十大秘诀”,其中:

教育科研有“五大秘诀”: 一、学会骄傲;

二、学会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三、学会为我所用; 四、学会小题大做; 五、学会创新。

论文写作与发表有“五大秘诀”:

一、刺激编辑的眼神经——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读透编辑的“心”——投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减少编辑的麻烦——写作要从编辑的角度出发; 四、投编辑所好——关心??,关心编辑的关心; 五、坦陈文章的研究层次——层次要让编辑知道。 这是什么态度?连实事求是都达不到,遑论“虔诚”。 最近还看到著名学者萧功秦的“三不主义”: 第一、不参加国家评奖(当然参评也不一定评的上) 第二、不向一流刊物投稿(当然投也不一定投得中);

第三、不申请任何重大国家课题(当然申请了也未必批得下来)。 ——转引自刘铁芳教育人文博客2007年6月6日

当然,我们有时不得不作假,但要能够“午夜扪心”,为自己违心的所作所为而愧疚,千万不能安之若素,甚或沾沾自喜。

3

二、敬畏

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徒的敬畏是人对上帝的敬畏,比如在欧洲,所有的村庄中,教堂都是最显目的建筑,它体现了上帝至上的宗教理念。像瑞士的日内瓦,不管你有多大的权势、多雄厚的资本,建筑高度以37.5米为限,因为日内瓦教堂的高度是37.5米,这就是对上帝的敬畏;伊斯兰教的敬畏原先是对众神的敬畏,后来变成对真主安拉的敬畏;佛教比较特殊,因为严格说来它是“无神论”的(菩萨不是神),但它也有对佛祖、佛法的敬畏。

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佛教源自印度,况且我们也不明教义;儒教算不上宗教,因为没有“彼岸”信仰),所以历来“胆大包天”。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一首民谣:“天上没有玉皇/海里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快开道!我来了!”有一句至今流传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何等的气魄!然而也就在这样的气魄中,我们已经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我们这种“无法无天”的气派今天依然不减,什么地盘都敢挖(像法门寺的地宫),什么河流都敢拦(像黄河三门峡、长江三峡),什么古迹都敢拆(像北京古城墙),什么高楼都敢建(像河南濮阳、现在的政府办公大楼)。对此,恩格斯有一段警世名言,他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8页 请注意,恩格斯在这里使用了全称判断:“每一次”、“都”。

自然界如此,当今我们的教育改革同样如此。就说教育部,不断出新招,只今年上半年,又是“阳光体育工程”,又是“集体舞进校园”,行得通吗?再说高考改革,几乎年年翻新,弄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疲于应付、无所适从。这是慎重的态度吗?长官意志,形式主义。真如一则顺口溜:“拍脑袋决定,拍胸口推行,拍巴掌总结,拍屁股走人。” 既不考虑实际效果,也不考虑反面后果,毫无敬畏之心。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怀特海主张要使受教育者有“责任感和崇高感”。教育者必须心存敬畏。

教师心存敬畏就是意味着对学生作为生命体的敬畏。

教师心存敬畏首先要牢固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人、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是最应当让我们敬畏的。

4

搜索更多关于: 刘铁芳博客:谈宗教情怀的教师 的文档
刘铁芳博客:谈宗教情怀的教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tnii3313g1symu1jbr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