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1 3:49: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动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五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

总结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经验,支持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宜都市、大冶市、掇刀区等县(市、区)开展城乡一体化扩大试点,支持竹(竹山、竹溪)房(房县)城镇带等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城乡朝着“六个一体化”方向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树立全域规划理念,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规划体系。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城乡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有效衔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联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市场一体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商贸和要素市场体系,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社会管理一体化。探索建立城乡相互衔接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管理等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城市。

第十六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全省推进形成不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更加突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空间布局更加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重点开发区域

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好现有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聚集人口的能力,承接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优先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引擎。支持襄阳建设成为鄂西北及汉江流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

33

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支持宜昌建设成为鄂西南及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支持黄石、鄂州等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实力。支持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依托武汉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新型能源基地。支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化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支持十堰、随州等市发展整车(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旅游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中国卡车之都、中国专用车之都、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生态经济试验区和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支持荆州、荆门等市发展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和农产品加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加快恩施州的交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

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加强污染防治力度,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保障全省生态安全。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腾出更多空间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良性循环。支持神农架林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积极、适度发展旅游业。

三、农产品主产区

坚持以种养业为主体,调整农林牧副渔结构,在提高优质粮棉油产能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水产、畜牧、林特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布局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业化水平,逐步提

34

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立以粮、棉、油、生猪、水产、家禽等为重点的综合农业发展区,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除城关镇外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四、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使之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点地区,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保护地。

第十七章 县域经济

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走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道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培育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根据区域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域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实现一批县(市、区)进入“中部百强县(市)”、力争1—2个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第十八章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以整村推进和片区综合开发为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民族特色民居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等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禁止开发及限制开发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重点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综合项目区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开展脱贫奔小康县(市)试点,支持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整合区域

35

资源,统筹发展,创新机制,整体推进。

继续支持恩施州及其他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发展。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地区“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散居少数民族乡镇“1+1”对口帮扶活动,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峡、丹江口等库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妥善解决库区移民问题。切实做好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工作。

第十九章 开发区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特色发展、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加快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重点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向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相结合的国内一流综合功能开发区转变;市(州)省级开发区向现代制造业集聚区转变;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向特色产业聚集区转变,将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市发展新区,带动和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力争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6—8个开发区税收收入过100亿元。

进一步增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加快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葛店开发区共建国家医药产业基地。加强各类园区资源整合重组,通过“区中园”、“区外园”等形式,推动省内开发区之间的合作共建、互赢发展。着力培育形成几个新的国家级开发区,积极承接央企和沿海产业集团式、集群式转移。

第二十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加快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国家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的转型发展。积极探索税收、土地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宜居城市;着力解决就业等突出社会问题,建立劳动力转移援助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资源勘查和矿业权管理,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产业转型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平台建设,促进资源枯竭城市传统支柱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接续替代产业形成规模。基本解决资源枯竭带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历史遗留的沉陷区和棚户区得到治理,矿区和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支持黄石市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城市。

落实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的政策,支持武汉、黄石、十堰、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鄂

36

搜索更多关于: 湖北 的文档
湖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todj0tyqv0a0pl1tyx8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