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铎、板桥、山路、落日、秋风、孤帆等。 ? 【考查重点】:
分析作者思乡怀人的原由;作者因事因景引发的所思所感;鉴赏作者表达情感、塑造形象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等。 【课堂练习】 1、《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分析这首词抒发的思想情感。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阿(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七、爱国题材诗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怀才不遇的哀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忧国忧民(杜牧《泊秦淮》),自伤身世等。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虚实相生,用典,咏史,。 【课堂练习】 1、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表达主旨: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歌,词中洋溢的是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及其表现的人格崇高之美。
表达技巧: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2、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八、哲理诗 【概念】: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常见手法】比喻 象征 对比等
【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类型】 1、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2、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赏析方法】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2、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
理趣分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 、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课堂练习】 1、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分析: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2、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九、讽刺诗
【概念】对统治阶级以及黑暗现实进行冷嘲热讽。
【常见手法】对比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叙事抒情等
【思想内容】1、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腐朽、残暴,生活荒淫无耻,对人民。横征暴敛,盘剥压榨。(《过华清宫》杜牧)
2、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李绅《悯农二首》)
【课堂练习】 1、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⑴,麻苎衣衫鬓发焦⑵。 桑柘废来犹纳税⑶,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⑷,旋斫生柴带叶烧⑸。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⑹。 【注释】
⑴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⑵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⑶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⑷和:带着,连。
⑸旋斫:现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