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过D作DH⊥y轴于H,
∵四边形AOCB是矩形,四边形BDEF是正方形, ∴AO=BC,DE=EF=BF,
, ∠AOC=∠DEF=∠BFE=∠BCF=90°, ∴∠OEF+∠EFO=∠BFC+∠EFO=90°
∴∠OEF=∠BFO,
∴△EOF≌△FCB(ASA), ∴BC=OF,OE=CF, ∴AO=OF,
∵E是OA的中点, ∴OE=OA=OF=CF, ∵点C的坐标为(3,0), ∴OC=3,
∴OF=OA=2,AE=OE=CF=1, 同理△DHE≌△EOF(ASA), ∴DH=OE=1,HE=OF=2, ∴OH=2,
∴点D的坐标为(1,3),
8.【答案】x≥-1
【解析】
解:根据题意得:x+1≥0, 解得x≥-1, 故答案为:x≥-1.
根据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必须为非负数,列不等式求解. 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意义和性质. 概念:式子
(a≥0)叫二次根式.
性质: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否则二次根式无意义. 9.【答案】1
【解析】
解:原式=3-2故答案为:1.
=1.
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以及立方根的性质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正确化简各数是解题关键.
故选:C.
过D作DH⊥y轴于H,根据矩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O=BC,DE=EF=B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AOC=∠DEF=∠BFE=∠BCF=90°
10.【答案】-a(a-3b)2
【解析】
222
解:原式=-a(a-6ab+9b)=-a(a-3b),
故答案为:-a(a-3b)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2 2
【解析】
2
原式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
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11.【答案】3
【解析】
解:-2的相反数是2,-2的绝对值是2. 故答案为:2,2
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和绝对值定义求解即可.
主要考查了相反数的定义和绝对值的定义,要求熟练运用定义解题.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
解:∵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3,-1), ∴-1=
,
解得,k=3, 故答案为:3.
根据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3,-1),可以求得k的值.
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绝对值规律总结: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
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质解答.
第5页,共11页
12.【答案】1
【解析】
,OJ⊥DE, ∵∠OEJ=60°
2
∴cos∠OEJ=∴∴
故答案为.
=
,
=cos60°=,
解:∵x1、x2是方程x-mx+3=0的两个根,且x1=1, x2=3,x1+x2=m, ∴1×
∴x2=3,m=4, ∴m-x2=1, 故答案为:1.
=(
2
)=.
利用正六边的性质和判定得到正六边形GHIJKL,连接OE、OJ,如图,利用∠OEJ=60°,OJ⊥DE,所以
=cos60°,则
=
,然后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计算
的值.
x2=3,x1+x2=m,求得x2=3,m=4,于是得到结论. 根据题意得到1×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过作
程的解.又因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这个方程的根,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也考查了正六边形的性质.
也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3.【答案】6
【解析】
15.【答案】60
【解析】
解:∵∠CDB=22.5°,
, ∴∠COB=2∠CDB=45°
∵OC⊥AB,
, ∴∠OBA=∠COB=45°, ∴∠OAB=∠OBA=45°∵半径为6, ∴AB=
OA=6
.
,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CD,∠ADB=∠BDC=∠ADC, ∵△CDE是等边三角形 , ∴CD=DE,∠CDE=60°
∴AD=DE,∠ADE=∠ADC+60°∴∠DAE=
∵∠AFB=∠DAE+∠ADB ∴∠AFB=故答案为:60.
+60°-=60°, =60°-,
故答案为:6
首先根据∠CDB=22.5°得到∠COB=2∠CDB=45°,从而得到三角形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半径求得斜边的长即可.
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及垂径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得到直角三角形,难度不大. 14.【答案】 【解析】
由菱形的性质可得AD=CD,∠ADB=∠BDC=∠ADC,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DE,,即可求∠DAE的度数,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求∠AFB的度数. ∠CDE=60°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熟练运用菱形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 16.【答案】
【解析】
解:顺次连接正六边形ABCDEF各边的中点G、H、I、J、K、L得到的六边形为正六边形,
正六边形ABCDEF∽正六边形GHIJKL, 连接OE、OJ,如图,
第6页,共11页
解:过P作PG⊥CD于G,交CB′于H, 则四边形ADGP和四边形PBCG是矩形, ∴AD=PG=BC=8,DG=AP=1, ∴CG=PB=4,
∵将矩形ABCD沿CP折叠,点B落在点B'处, ∴∠BCP=∠PCH, ∵PG∥BC,
∴∠HPC=∠PCB, ∴∠HPC=∠PCH, ∴HP=CH,
设HG=x,则CH=PH=8-x, ∵HG+CG=CH,
222∴x+4=(8-x),
2
2
2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该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几何知识点及其应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翻折变换的性质等知识点来分析、判断、解答.
17.【答案】解:(1+ )÷
=
÷
= = =
.
故答案为 . 【解析】
∴x=3,
∴CH=PH=5, ∵HG∥DF,
∴△CHG∽△CFD, ∴∴∴CF=
===,DF==, , ,
对式子进行分析,把括号内的1+进行转换,可得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化简.
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即可. 18.【答案】解:设每个小组有学生x名,
根据题意,得 - =4, 解这个方程,得x=10,
经检验,x=10是原方程的根, 答:每个小组有学生10名. 【解析】
,然后再除以后一项,将x抵消掉,然
∴B′F=,
,∠EFB′=∠DFC, ∵∠B′=∠D=90°
∴△B′EF∽△DCF, ∴∴
==
, , .
.
设每个小组有学生x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结果. 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是解本题的关键. 19.【答案】解:
解①得:x≥1, 解②得:x<2,
则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x<2. 【解析】
,
∴EF=
故答案为:
过P作PG⊥CD于G,交CB′于H,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D=PG=BC=8,DG=AP=1,求得CG=PB=4,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BCP=∠PCH,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HPC=∠PCB,等量代换得到∠HPC=∠PCH,求得HP=CH,设HG=x,则CH=PH=8-x,根据勾股定理得到CH=PH=5,
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7页,共11页
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此类题目常常要结合数轴来判断.还可以观察不等式的解,若x>较小的数、<较大的数,那么解集为x介于两数之间.
20.【答案】解:(1)证明:令y=0,则(x-m)2+2(x-m)=0,即x2+(2-2m)x+m2-2m=0,
22
1×∵△=(2-2m)-4×(m-2m)=4>0,
22
∴方程x+(2-2m)x+m-2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不论m为何值,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总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222
(2)二次函数y=(x-m)+2(x-m)=x+(2-2m)x+m-2m, ∵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解此题的关键. 22.【答案】解:(1)1个和2个人数均为4个.
∴x=-
=0,
解得m=1,
∴当m=1时,该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解析】
2
(1)若证明二次函数与x轴总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只需令y=0,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m)+22
(x-m)=0,计算方程的判别式b-4ac>0即可;
(2)250× =25(人).
答:全校九年级男生引体向上测试不及格的人数为25人. 【解析】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对称轴x=-=0,计算即可得到m的值.
(1)先根据题意得出1个和2个人数,继而补全图形;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判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和二次函
(2)根据利用样本估计总体,可得答案.
数图象的性质,熟练掌握图象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AC=B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统计图的选择,利用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来判断是解题关键. 23.【答案】 【解析】
(1)证明:连接AC.
∵E、F、G、H分别是AB、BC、CD、AD的中点. ∴EF、GH分别是△ABC、△ACD的中位线. ∴EF∥AC,EF=AC,GH∥AC,GH=AC, ∴EF=GH,EF∥GH,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2))“飞镖形”ABCD满足条件AC=BD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AC=BD, 故答案为:AC=BD.
(1)连接AC,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EH=BD,HG=AC,EH∥BD,HG∥AC,FG∥BD,EF∥AC,推出平行四边形EFGH即可;
解:(1)构成的数是两位数有(十,十,十)、(十,十,个)、(十,个,十)、(十,个,个),(个,十,十),(个,十,个),(个,个,十) 所以十位数字为1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2)画树状图为:
共有27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其中构成的数是三位数的结果数为19,
第8页,共1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