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范》
一、章节目录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设计规定
3.1设计原则
3.2荷载和荷载效应计算 3.3材料选用 3.4设计指标
3.5结构或构件变形的规定 4受弯构件的计算
4.1强度 4.2整体稳定 4.3局部稳定
4.4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5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
5.1轴心受力构件 5.2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 5.3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5.4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 6疲劳计算
6.1一般规定 6.2疲劳计算 7连接计算
7.1焊缝连接
7.2紧固件(螺栓、铆钉等)连接 7.3组合工字梁翼缘连接 7.4梁与柱的刚性连接 7.5连接节点处板件的计算 7.6支座
8构造要求
8.1一般规定 8.2焊缝连接
8.3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 8.4结构构件
8.5对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或类似结构)的要求 8.6大跨度屋盖结构
8.7提高寒冷地区结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 8.8制作、运输和安装 8.9防护和隔热 9塑性设计
9.1一般规定 9.2构件的计算
9.3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10钢管结构
10.1一般规定 10.2构造要求 10.3杆件和节点承载力 11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1.1一般规定 11.2组合梁设计 11.3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11.4挠度计算 11.5构造要求
附录 A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附录 B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附录 C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附录 D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附录 E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附录 F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附: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修改条文说明
其中下面打—的节为新增,下面打~~的节为有较多修改。
二、增加的一些新概念 2.1.一阶分析与二阶分析
(1)一阶分析为不考虑结构变形对内力产生的影响,根据未变形的结构平衡条件分析 结构内力及位移。
(2)二阶分析为考虑结构变形对内力产生的影响,根据变形的结构平衡条件分析结构 内力及位移,也称考虑 P—Δ效应的分析。
P H l P ? H M=Hl 一阶分析
M=Hl+P?
二阶分析
2.2.屈曲与屈曲后强度 (1)屈曲
整个结构或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由原有平衡状态时的变形突然变为另一平衡状态的另 一性质的变形,出现这种状态称为整个结构或构件出现屈曲。
(2)屈曲强度与屈曲后强度
结构或构件出现屈曲后其承载能力根据结构或构件的具体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为出现 屈曲时结构或构件已达到最大承载力,屈曲出现即标志结构或构件破坏。另一种为出现屈曲 时,结构或构件并未达到最大承载力,仍有后继承载能力,即屈曲后强度。
P P Pcr P P Pcr Pu 屈曲破坏 屈曲临界力 Pcr 屈曲后强度 极限承载力 Pu
2.3.无支撑框架、强支撑框架、弱支撑框架 (1)无支撑框架
无支撑框架在框架平面内无支撑,当框架整体失稳在框架平面内发生位移时,其侧移不 受约束。
(2)强支撑框架
强支撑框架在框架平面内有刚度很强的支撑,当框架整体失稳时,在框架平面内的侧移 将受到刚度很强的支撑的约束,不能发生或侧移很小可以略去侧移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3)弱支撑框架
弱支撑框架在框架平面内虽有支撑但其刚度较弱,当框架整体失稳时,在框架平面内的 侧移虽会受到约束,但仍能发生一定的侧移,并对结构的受力有影响。
无支撑框架
2.4.刚性连接、铰接、半刚性连接 (1)梁与柱刚性连接
强支撑框架 弱支撑框架
受力过程梁柱间交角不变,同时连接应具有充分的强度。 (2)梁与柱铰接
连接应有充分的转动能力,且能有效地传递横向剪力与轴心力。 (3)梁与柱的半刚性连接
只具有有限的转动刚度,承受弯矩时会产生交角变化;内力分析时,必须预先确定连接 的弯矩-转角特性曲线。
M
视同钢接
理想刚性
半刚性
视同铰接
梁柱连接性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