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答案] D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 C.风力水车
B.曲辕犁 D.石刀、石斧
[解析]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
[答案] D
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铁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 “一耒(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的信息从播种、翻土以及除草工具说明了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的齐全,C项正确;耒耜不是铁制农具,A项错误;此时农业正处于定型时期,并非是转型时期,B项错误;材料中的“耒”“耜”有木制、骨制,并非一定是铁制的,因而得不出铁制农具在齐国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答案] C
4.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 C.都江堰的修建
B.铁农具的使用 D.一牛挽犁的出现
[解析] 县制的出现是我国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不属于“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四川地区,故C项错误;一牛挽犁出现于东汉,故D项错误。
[答案] B
5.云梦秦律《厩苑律》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可见,秦( )
A.与六国经济水平相当 C.牛耕发挥了重要作用
B.普遍使用牛耕 D.重视推广牛耕
[解析] 由材料“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举行大考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很好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B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牛耕的推广,可排除D项。
[答案] C
6.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的《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的好处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C.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动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
[解析] 题干的材料出自《吕氏春秋》,强调耕种的好处是一个农户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据此可知本题考查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产量并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不是生产效益提高的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 C
7.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8.古代中国总结出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B.精耕细作的特点 D.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田、深水、晚田、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所以,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项正确。A、C、D三项都包含于B项中,故排除。
[答案] B
9.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C.白渠
B.郑国渠 D.灵渠
[解析] 沃野无垠天府裕,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成都,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故A项正确;郑国渠位于陕西境内,故B项错误;白渠位于陕西境内,故C项错误;灵渠位于广西境内,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解析] 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C项因果关系颠倒,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