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当然也有特例,比方说华为的这个部门就极其强大,人员也多并得到重视。如果你进了某某外资企业的这个部门,实际上是非常讨巧的事,薪水高而且能学到该行业以及该公司最前沿的技术和市场前瞻性信息,并且工作强度极其小。由于这个部门的人需要软件机械电子以及整个技术的整合和协调能力,所以一般会由资深的高工带领一般的工程师来构成,通常会叫做系统工程师或者应用工程师,名称好听却除了写报告之外并不做具体的系统设计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工科类毕业生,那么恭喜你找到好的工作了,刚开始你并不知道如上好处,入职半年之后你才恍然大悟。当然这个部门职位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公司的市场地位以及盈利能力之上,比方说当下你能进入某某高科技公司就是个好的选择,而如果你进入某某外资塑料零件公司的这个部门,在塑料零件制作极其低端化而且大多数为中国公司占领市场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被待见的,迟早是扫地出门或者是部门更迭被迫转岗的命运。
下面是产品设计阶段(PDP),这就是指通常所说的研发,也就是根据前端产品先期发展阶段(ADP)提出来的可市场化理念来建立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成员众多,功能齐全,并根据自己草拟的设计蓝图制作出平台供客户或者本公司的销售人员来挑选合适的产品,一旦有客户挑中则就可以立项了。其中的核心人员必是项目经理无疑,而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一般是个初级职务,他会由更资深并且对该客户的喜好有所了解并跟前段ADP联系密切的平台经理(Plateform Manager)来指导。项目经理在平台经理的指导下,根据以往类似产品的经验并参照客户要求交货的时间点来大致拉好设计周期以及主要时间点的框架,给出初步的项目发展周期和时间表,并建立起来包括多个功能部门的团队,这里的人员就多了,主要包括接触客户端比较多的销售人员比方说客户经理(Sales,Account Manager),了解市场前端销售信息以及主要供应商和竞争对手技术特点的市场人员(Marketing),内部启动项目的技术总工(Chief Engineer),外部与客户沟通技术并提交成品样品给客户的系统工程师(System Engineer),内外部成本经理(Business Manager),以及项目财务经理,项目采购工程师,试制样品的样品工程师,模具工程师,零件工程师,产品质量保证工程师,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电子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应用工程师,制造工艺设计工程师,制程设计工程师,标定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等等。此间的项目发展和项目的组织者以项目经理为主,以此建立的整个团队就是一个项目发展队伍,属于研发团队,真正的项目经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从产品和客户的立项到正式量产为止的项目牵头人,所以项目经理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研发人员。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小公司,非常容易让工厂制造部门的某一个小头头兼职做项目经理,其实那不是个真正的项目经理只能勉强叫做量产经理,实际上这里对于这二十多个功能都没有去细分,比方说项目采购隶属于采购部门,除了项目采购工程师,里面还分商品经理、成本经理、询价员、供应商开发工程师以及供应商发展工程师等等。而制造仅仅是项目发展中需要考虑样品在哪试产成品在哪量产的制造功能,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将生产制造安排在自己的工厂生产或者外包给低成本的代工厂。刚刚所说的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研发队伍的人员在很多小企业都是制造部门的一部分兼代,而大公司大多将他们独立出来并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来开发一个项目,这就是研发中心出现的必要性。由于项目发展一般至少有半年的周期,长的会有好几年,所以研发成本主要计算在产品的工程研发成本内,还有部分计入管理成本内,而且并不受当时市场产品销售好坏情况的影响,所以研发中心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职位,其薪水和职场发展都有较好的机遇,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能有机会进入某某公司的研发中心工作,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第三步,产品生产阶段(MP),其实这就是工厂的职能。标准的运作模式中,生产仅仅在一般制造业的公司中占有15--20%的成本,分量也大体相当。但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特别是看到的,就是中国原来的老的国营单位的作风以及现在很多小企业的模式,以为工厂即代表了整个生意的全部,这个也跟生产这个环节最耗费场地和人员有关。制造最占用的就是空间,因为有形所以让人误解而夸大了生产的作用。举反例来说,贸易公司,就是没有生产的,没有车间,也就没有制造这个环节,所以对于贸易公司来说他没有制造部门。再看下苹果公司这种顶级的制造型公司,以生产手机和个人电子产品为主,他基本也没有工厂没有制造部门,因为制造外包给了台湾大型低成本制造工厂,所以对于特别小的贸易公司以及特别大型或者产品制造成本较低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其制造部门就相对较小。比方说通用汽车,其年产值上千亿美金,生产的是汽车,年生产上千万台汽车整车,按理说是个典型的制造业巨无霸,但是通用汽车的制造部门却只占其总体成本的大约15%,而且本来占用他更多资源和人工的零部件也已经几乎全部外购,所以市场研发品牌运营金融服务以及售后服务才是他的大头子,随着机械化和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断定像通用汽车这样的企业将其生产制造部门外包到更低成本的汽车组装者则是个时间问题,用不了多久。下面就分析下制造部门的构造。首先制造主要在工厂或者车间里面实现,所以车间里面的工人是为制造部门的主要人员,比方说一个1000人的小型工厂,其作业员也就是一线生产工人大致在600人的样子,其他就是为生产服务的制造附属部门。但是这400个附属部门的人可以由两部分人来组成,一就是一线蓝领工人的管理人员也就是组织者,大致有100人。比方说质检员的领导质检科长,生产线的线长队长主任等等,
仓库保管员的领导仓库主管,货车司机的领导车队队长,后勤服务比方说保洁员的领导保洁科长,以及保安科科长,等等,他们就是作业员的领导,主要以资深的作业员得到提拔后为主,现在也有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被安排到作业员的管理者岗位的副职,比方说所谓的“储备干部”,有一半的可能就是将来做这些工作,做蓝领工人的管理者。另外一部分人也可以叫做管理人员或者办公室人员,但工作主要是靠脑力来完成的,在中国当今,学历方面的体现就是这部分人学历稍微高点,也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大学毕业生如果进入了制造部门或者像主要以制造为主体的台湾企业,那就主要进入这些部门,我们从头开始一一细分。要建立一个制造车间或者工厂,首先要选址,选定一个地方后要有人负责给这个工厂提供水电煤气环卫等后勤服务,这就是一个工厂的总务部门,实际上隶属于工厂的行政部;工厂厂房建立以及水电等服务到位后,就需要购买设备平时保养这些资产时不时出问题了还要维修,这部分人就是工厂的设备科;设备到位后就要看看这些设备如何运作,该怎么配置,一条产线建立起来了是不是合理,产线以及生产能力如何优化,这就是工业设计部门需要做的事情;产线建立好了后就等着项目或者产品上线从而开始制作的过程,这里万事俱备所欠的东风就是承接总部或者老板授意的量产经理,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做项目经理,这个只是叫法好听其实基本不做前面我们所说的研发部门项目经理的工作,而主要负责从争取某个产品在该产线上试产开始到量产到停产整个全过程中各制造部门之间的协调,在这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特别是刚开始量产的时候,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首先需要这个“项目经理”来解决,这个项目经理基本上跟工厂里面的所有部门接触,有时还兼带联系上游客户和下游供应商的作用;项目经理将产品牵头带过来生产后,具体每天每月以及成年接受客户订单的部门叫产销;产销将客户成品需求以及交期加工后转给计划部;这时候第一个要点就是物料要跟上,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原材料什么时候到,到多少,来料库存要维持多少,什么时候上线生产,生产多少半成品,何时成品包装下线,成品库存维持多少,每月出货计划怎么安排,就都是计划部门的事情;计划做好总体时间和物料计划后,原材料方面第一个要通知的就是采购,采购部门在这里实际上就是物料部门,他们负责具体哪几种材料哪几个供应商的物料计划和交货以及交货时间对交货达成率负责;对于成品,计划员第一个要通知的就是公司的物流专员等负责成品货物出货运输的物流部;原材料上线后开始生产固定的产品和型号,每种产品如何生产怎么装配,就主要由产品工程师来负责,我们通常所说的PE就是指的他们,当然因为英文的简称主要以两个大写首字母来代替,所以很多地方比方说制造工程师(Production Engineer)制程工程师(Process Engineer)等等也简称PE,我们就不说这些PE了,这里我们讲的是产品工程师;假如这种产品除了需要设备外,还需要一定的有形模具治具等来辅助生产,那就多出来了一个模具部;产品生产好了后需要测试以及很多原材料和成品需要特别实现性能的,这就需要工厂的测试组来参加和统计产品功能的合格性与合格率;生产完了之后一旦出货到客户端去,当然免不了退货或者投诉,第一窗口还是需要工厂的客服部门来处理;为整个成产从前端的原材料来料检验到中间制程中产品的质量保证最后到成品的检验以及客退品质量问题的判断,则全部交给工厂的质量部门,质量部门负责人会细分到具体质量人员各司其职;来料的报关和出货的报关以及部分产品的商检等都会牵涉到工厂的关务部;负责整个工厂来料付款和成品开票收款以及所有工厂内任何人员的工资奖金保险等发放和缴纳的都是工厂的财务部;负责整个工厂的各种耗材和服务的间接采购部,大多数归行政部门管理,而不单独设在采购部门;最后,管理全工厂所有人的人事工作的人事部门;等等。这些人员约莫在这间1000人的制造工厂中占到300人,主要也是大学生在做。总体来说,跟这个产品生产阶段(MP)也就是制造部相关的这靠近40%的人,属于制造辅助部门,其薪水较一般办公室人员也就是所谓的白领或者研发人员要低,生产成本一直是制造业压缩的重点,他们的薪水一般不会高。所以,假如你将要或者身在这样的跟制造工厂严格相关的职位,除了想办法加速晋升往管理层发展外,如果想薪水有很大提升或者职位有多大发展,则就需要考虑如何离开了。我们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往届毕业生一直都说台湾或者新加坡的公司薪水低,实际上不是宗主国文化有问题或者他们人品不好,而是他们的公司主要就是规模化低成本生产车间的本质所限,这是产品分配到制造部门这个环节的行业分工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如果你有慧眼,就应该朝着HP、DELL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去努力,而不是一直盯着广达的“好”职位。
跟随着产品的行程也就是项目发展的时间推移,就进入了产品销售阶段(Sale)。这是个产品制成品到客户仓库的环节,看起来是叫几辆车安排几次空运海运或者直接外包给物流公司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如果仅仅看到通过何种运输和交货方式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上,认为这就是产品销售环节,那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了。运输包括点到点的交货实际上都是很容易的,不是难点,关键是找到乐意购买你的产品的客户,这是最主要的核心。所以这个阶段的部门可以分为产品推广部,市场策划部,分销商管理部,加盟店管理部,以及品牌营销部,甚至还有公关部。销售环节最重要的就是供求信息流的把握,主要在于找到合适的愿意购买你产品的客户,并不断维持购买你们产品的兴趣,从而维持好老客户需求并不断开发新客户。至于怎么去销售,取决于你所卖的产品性质以及你个人或者团队的销售策略,但无论如何这是五个环节中最难的阶段之一,甚至超过产
品的研发部门。你再好的产品没人来买,也是没用的。
最后就是产品售后服务阶段(After Market),很多人仅仅理解成客服部门,这是想当然的结果,是个误解。售后服务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产品附属件的销售,易损部件的销售,公司各种贴心的售后技术和服务支持,以及各种客户的咨询与要求的处理。比方说我的汽车保险杠坏了,我去找汽车公司的销售人员,是无济于事的,他们忙着陪客户开发新项目或者推广公司产品参加展会或者请广告公司制作广告去了,不会理睬我,所以我只有找到他们的售后部门去才能解决问题。我刚买的一个彩电坏了,我会打电话到彩电公司的免费客服热线投诉,很快就被转接到他们的售后部门去给我安排维修或者调换等服务。我几百块钱买了个惠普打印机,却掏钱每年买他几千块的墨盒,这是问他的售后服务事业部的代理商购买的。对于到企业售后服务部门去工作的同仁来讲,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创业,因为靠近终端消费者,即使自己不创业也比较容易赚点外快,特别是在中国。
以上本节分解了产品公司的五大部门,简单总结可以归纳为:1.产品调研和前瞻;2.成品方案设计;3.生产制造;4.销售;5.售后服务。如果你想固定工资高且以后工作清闲,可以去1;如果你想收入高同时挑战下自己的社会能力可以选择4;如果想边工作边开网店,又能赚点外快,那么去5;如果想晋级快且能学到真材实料做个行业好手,2绝对是好选择;如果自己觉得灰心丧气百无一是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且找工作多次碰壁,但不想饿死且能迅速找到工作,自然是去3,当然如果你想职业发展快一点收入有所突破,则需要待3年后立即离开3。
这就是企业部门的一般性规律和分工。明白了这些就为我们下一步全面分析职场的成功之路以及职业规划正文铺好了全面的道路。
回复日期:2011-11-27 20:10:05
7.工作哲学—成功必有方法,失败定有原因。
7.1)跳蚤。
跳槽一般是实现自我职业突破的方式,这种主动的跳槽比较积极,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一般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原则,在第一份工作后不断跳槽,为的是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有人在原来的工作上待不下去,到了必须另谋发展的地步,这是被动跳槽。但是跳槽也是有代价的,无论从实际还是理论上来讲,我们并不鼓励跳槽,尤其是频繁的跳。 案例:我有个朋友Vince,10年前从北方一所大学的工学院毕业后,就根据先前所签的就业协议直奔上海的一家台资企业英业达报到了,职位制程工程师。很快他就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跳槽了,跳出了“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的圈子,而且去了一家赫赫有名的美国电器公司惠而浦,做机械设计工程师。本应该替他高兴的时候,没过多久他再次换岗到一家做相机的美国公司----柯达,职位是模具工程师,这次薪水没有涨多少,跳槽的原因主要是他对模具设计开始感兴趣,因此柯达的新职位就是模具工程师。不想,原来柯达的设计中心不在上海,设计功能还没有本地化仍然留在美国总部,所谓的模具工程师仅仅是量产前对供应商做好的模具进行验收,而不参与任何模具设计的工作。失望的Vince当然是继续寻找真正的模具工程师工作,再次跳槽也就在意料之中。这次Vince对新职位和新东家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调查,终于在毕业四年的时候如愿以偿,跳槽到一家新加坡人管理的美国上市公司安特,这次的职位是真正的模具设计工程师。但是代工企业生产节奏快,受到客户端的压力也大,同时负责好几个客户的Vince每天都需要加班才能勉强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不断受到客户的投诉而被迫离职了。这次离开Vince总结为模具工程师工作过分繁忙,而且他看到平时客户的采购员对他们颐指气使觉得很威风,所以即使失业在家Vince也还是花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家知名欧洲企业的模具采购员工作,东家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手机业霸主----诺基亚。谁知诺基亚的项目更多,交期也更紧,而且模具供应商实际上也就两家工程部指定的新加坡公司,看来采购也不好当,并不是当初想象的“朝南坐”那么简单。而且Vince也总结出来了关于模具的心得,在制造业来到中国大量落地生根的今天,模具制造已经基本外包到最低端的模具制造工厂,他也没必要去这些低端小厂去折腾了。而且手机和数码相机以及电器等等这些更新换代较快的行业势必设计周期短老产品也淘汰快,新产品的设计几乎是马不停蹄的上马,要想清闲点最好去设计周期较长的汽车和飞机等行业。有着好几年工作经验的Vince这次没有裸辞,而是花了两年时间来“骑马找马”,从进入诺基亚后的几个月就开始了。终于在2008年末金融危机期间,他跳槽到了汽车零部件公司美国德尔福,做熟不做生,他的新职位还是模具工程师。可惜好景不长,工作了三个月后Vince才发现原来自己上当受骗了。德尔福居然还在破产保护期间迟迟没有能够脱离,且一拖再拖,而且他所在的这个职位本就是工程部为了跟采购部“夺权”而设出来的一个“高危”职位,随时有被取消饿可能!2009年初德尔福内部宣布取消当年的年终奖和加薪计划,包括中国总部和所有分公司,
而且跟德尔福息息相关的第一大客户通用汽车也因为经营不善在2009年上半年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工作几个月后Vince发现德尔福的主要模具和冲压零件供应商就是他的上上家雇主安特。在一年多战战兢兢的工作之后,Vince靠着安特的客户经理以及原来同事的介绍推荐之下,于2010年初再次回到了安特,还是模具设计工程师。眼下2011年究竟Vince工作的如何,是否再次跳槽了?我没有再去调查或询问,但是毫无疑问,他已经成了一个职场“跳蚤”。
分析:我们将Vince毕业后的这十年职场历程粗粗划分下,用路径图如上画出来。可以大致看出三个特点: 一, Vince毕业后从台企到外企一路走来,其中的这些公司虽参差不齐,但大体符合前面我们所推荐的职场路径图,如果后面的历程Vince能够增添内资企业的身影并将职场道路叙写下去,不啻为一个成功职业路程的典型。
二, 此十年的职场生涯最大的特点就是换工作过频,有主动也有被动的,但“跳蚤”式的职场生涯缺少固定一家公司的持续积累,加薪晋级的机会就容易丧失,导致足足十年的职场生涯一直停留在工程师等工作层级,基本没有管理经验的涉及,过频的跳槽限制了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三, 在后面三家企业的四次就业中,Vince的职业生涯有了反复,离开汽车零部件大厂德尔福的时候是迫于压力的消极而去,回到了之前的安特公司做起来了几年前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即使薪水略有增长,也很大层度上耽搁了自己职场的发展。
我们再细致一点,并将Vince已经走过的这十年实际历程当做一个模型来剖析一下,如下表。 首先,十年七份工作六次跳槽,过分频繁。
12,如果说刚毕业进入台湾企业英业达还可以理解,虽薪水不高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确是比较好的锻炼场所。很快,从英业达跳槽到惠而浦,也就是12,实际上是实现了从台企到欧美外资企业的转型。这一步走得相当迅速而漂亮,且不说这家美国的惠而浦是否是家所谓的“好公司”,但只要是欧美企业就已经足够了,无论叫实而浦还是惠而浦了。
23,无论从公司角度上的惠而浦到柯达,还是工作上的机械设计工程师到模具工程师,都不算是一个明智的抉择,这步实际上是多此一举,基本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多少帮助。如果说惠而浦代表了全球化背景下度日如年的家电这样的夕阳产业,那么柯达公司则是穷途末路的昔日帝国,是否破产也就在朝夕之间。再看看新职位模具工程师,在很多单位模具工程师都是从属于机械设计工程师或者作为后者的制造职能的补充,前者属于研发而后者显然就是个典型的跟生产相关的制造辅助部门。站在职场的发展角度来看,就是从高薪的研发部门换刚到低成本的制造部去了,我们在前面第二章中,已经在对企业的部门的描述中给出了清晰的建设性意见,这里Vince逆流而动,必定对他后来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4,这一步我们需要一分为二来看。首先无论前面的东家惠而浦还是柯达,都属于拥有自己品牌和设计能力的设备终端的所谓的原厂,而新东家安特属于以机械零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核心的典型亚洲制造型企业,两厢一比较就至少可以判断,在企业的选择上这次跳槽确是走了下坡路。但是从岗位变化上来看,从制造部门的模具工程师换到设计部门的模具设计工程师,这是对研发部门的回归。
45,经过前面四家企业的磨练和摸索,并且我们也看下之后的大多数职位经历,Vince这个时候已经初步选择了模具设计这个横向的行业。但是在45的这次跳槽中,他再一次经历了反复。就跟大量的技术出生的职场人士一样,不断的对销售采购以及行政甚至人事工作产生莫名的憧憬,是不是的想转行一试身手,结果铩羽而归。就像Vince这里由于对采购充满了“朝南坐”的遐想而进入了诺基亚的采购部门。采购属于非技术性的管理类岗位,如果工程类的思维和人际关系等行为方式不做彻底的改变,正好碰上采购内的指定供应商等“老大难”问题,在项目多二急的手机行业,走人就是早晚的事情。刚来就要走,可见45这一步着实是一次不小的弯路。
56,诺基亚跳槽到德尔福,从手机行业转身到汽车行业。通常来讲,汽车制造业比属于高端制造业比一般的电子电气和机械制造行业流程更加成熟,薪水也更高。因此,就行业本身的转变而言,这次的跳槽是个好的选择,但是总体的失败出在时间点以及目标对象的选择上。金融危机期间,作为大件消耗品的汽车自然销售一落千丈,全球汽车整车厂极其零部件公司的生意额也必定急剧减少,而此时Vince偏偏选择了仍在破产保护的泥淖中挣扎的汽车部件公司德尔福,并且进入了最岌岌可危的职位,很快被扫地出门则成了必然。此次跳槽,虽然薪水略有增加,但却可谓是职场倒退。
56,终于,在惶惶不可终日的Vince终于靠着当下一点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以及原来老东家安特的一点关系底子,再次回到了安特原先的岗位。尽管薪水可能比之前在此的时候有所增加,但是转眼5年已去,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