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述小学科学的德育功能
作者:何平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01期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自然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2)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教学《电能和能量》时,通过电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动力等,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成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二、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育效果。为此,在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同时,根据学校情况,侧重抓了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从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①采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②利旧利废制作学具,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③进行实地考察,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