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7:12: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主要部分结合到一个模型当中,以此促进全社会的变化。第一个模型是理论模型。这一模型详细说明了社会心理变化和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这些知识提供了指导原则;第二个模型是一个转换和执行模型。它把理论原则转化为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型,这个模型详细说明了执行的内容、变化方法和模式;第三个是一个关于如何促进不同的文化环境采用社会心理项目的社会传播模型。以上三个模型都具有独特的职能,并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

5.自我调节能力约束下的施为活动

在这个行为主义风靡的时代,学习通常被认为是在经典性和工具性条件作用下发生的。在这个概念中,动机在奖罚的机制上,受原始的功能主义调节。这种方法通过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动机、情感状态和自我指导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某个方面。

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发展方向的施为,因环境的性质和可变性而不同。环境不是单向对个人施加影响的庞然大物。操作性环境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强加性环境、选择性环境和创造性环境。

无论人们喜欢与否,人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人对它们发生作用无能为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控制自己如何看待和反作用于环境。

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只不过是一个机会和障碍性并存、奖励和惩罚并举的潜在立场。只有在适当的行动选择并激活的条件下,环境才会发生作用。这就是选择性环境。究竟哪部分潜在的环境会变成实

际发生作用的环境,取决于人如何取舍。在相同的潜在环境下,如果这个人把注意力放在环境所提供的机遇上,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如果他总是考虑存在问题和风险,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Krueger and Dickson, 1993, 1994)。

创造性环境并不是等待人去选择和激活的潜在环境,相反,人认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主动创造环境。环境变化的等次,是按照个人施为的程度来划分的,从认知解释施为,到选择和激活施为,再到建设性施为。个人效能和集体效能的信念,在如何组织、创造和管理生活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环境会影响他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人可以有计划地做许多事情,来控制自己的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偶然发生。事实上,人生道路上的很多至关重要的事件,都是在最平凡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开始新生活、找到人生伴侣和开创职业生涯,常常是出于一些偶然事件(Austin, 1078; Bandura, 1986; Stagner, 1981)。

偶然事件就是互相不认识的人不期而遇。虽然在一系列发生的事件中,单独事件各有其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则是偶然发生,而不是事先计划的(Nagel, 1961)。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可能产生动态的影响,进而改变人生的轨迹。偶然事件会改变人生轨迹的直线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单独的事件,为这种偶然的相遇,创造了无数的机会,这也大大增加了长期预测人类行为的难度。

偶然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控制它的影响。积极的生活可能会带来更多数量和类型的机会。机会总是青睐那些带着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去做事和探索的人。一些人还会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增强信心和提高能力,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些个人的谋略,使他们能尽可能地抓住那些不期而至的机遇。正如巴斯德(Pasteur)所言,“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自我发展帮助人们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些不同的积极行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施为来管理偶然性。

在探索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作业还研究了自我调节的机制。我们的社会应用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Bandura, 1986, 1997)。为了施加自我影响,个人需要监督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而后按照自己的评价进行行动。

人的动机和行为,不仅受到物质刺激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的刺激和个人标准下自我评价的影响。人们往往使用边际效应,甚至牺牲物质利益,来维护他们的自尊。

动机和自我调节对照理论,重点强调由人类机体中的负反馈环引导的纠错部分。社会认知理论吧双重对照系统与自我调节复合在一起,即变成一个正面差距生产系统与一个减少反应差距系统协同运作的模式(Bandura, 1991)。

人不仅是反映机体,而且是有雄心抱负和能动性的机体。人们事前考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的控制活动,而不是对他们努力的影响做出简单的反应。他们有深谋远虑的目标,并以此来预见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有看到缺陷和不足的后见之明。

构建理论的目的在于,查证一小部分用来说明广泛现象的解释性原则。在普适性方面,社会认知理论侧重于,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运作的综合性原则。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调节部分,在教育发展、促进健康、影响调节、运动表现、组织运作和社会变革等许多领域的应用中得到证实(Bandura, 1997;2002a,2004c; Frayne and Latham, 1987; Zimmerman, 1989)。

一旦人们建立一个道德标准,无论自我约束是否符合个人的标准,都会影响自我调节。一般来说,人们做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情,而避免去做违背自己道德标准的事情,否则,会招致责难。

6.基于自我效能概念的理论延展

人们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控制自己的动机、思维方式和感情生活。 1960年,对人类机能和变化的解释和修正,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Bandura, 2004b)。因果分析把重点从无意识的精神动态,转移到交易型社会心理动态。人类机能被看做是个人、行为和环境影响动态交互作用的产物。关于生活问题的社会标签事件(Social labeling practices)发生了变化。问题行为被看做是一种发散性的行为,而不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诊断性标签把人分成不同的精神病理的类型,这给人带来羞耻,功能性分析方法取代了这种方法。有关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制的实验室和对照现场研究方法,取代了晤谈内容分析法,面向行动的治疗改为解释性晤谈。治疗的方式在内容、场所和施为者方面都有了变化。

科技进步由两种理论推动(Nagel, 1961):第一种形式寻找直接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认知理论 的文档
社会认知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v6a3463w3553962zwou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