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已经具有一种观察学习的高级能力。不论哪种文化背景,这种能力对于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发挥作用都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功能诸多范围内效能信念的结构和功能角色进行了测试,作者总结了这些调查结果(Bandura, 2002b)。结果显示,无论哪种文化条件,强烈效能感已经把功能价值普遍化了(Earley, 1993, 1994; Matsui and Onglatco, 1992; Park, et al. , 2000)。怀疑自己,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而因此无所作为的人,是难以发展的。但是,效能信念的建立、深化的方式、采取的形式、实践的方式以及信念的目的,则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异。总之,施为的基本功能和运行机制具有共性,但在培养这些固有能力方面,又具有多样性。
8.理论构建的过程
首先,理论学家必须做到无所不知,对人类行为做一个完美的解说。起初,理论学家必定先有选择地对一些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这时,理论还不完整。几乎没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无条件地发生作用,使得对功能性关系的认定变得更加复杂。只有做直观的分析,才可以解决问题。初始的公式化,加速了试验的发展,进而帮助促进了理论的发展。理论持续的改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感兴趣的现象。
理论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些正式出版的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推导和概念基础上的演绎的相互作用中提炼
的精华。
验证推导结果是试验调查的核心任务。在理论知识的发展方面,社会科学面临一些主要障碍。对照实验方法可以用来验证功能性关系,但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在实验室里不能重现的现象,不能使用这个方法,因为这些现象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是不同的社会来源交互操作复杂影响的产物,或者不为道义所允许。
在实际生活条件下,系统地改变社会心理因素的对比现场研究,具有更大的生态效度,但它们适用的范围也很有限。资源的缺乏、社会制度对于干预类型的限制、质量执行方面难以控制的波动,以及伦理方面的考虑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对照现场的干预。因此,对照实验必须和自然变化的研究方法配合使用(Nagel, 1961)。后一种做法是在与可分辨的影响因素相关的社会心理机能中进行的,是社会科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验证功能关系,需要集合不同研究方法为依据。因此,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如对照实验研究、对照现场研究、历史研究、道德上不允许的功能紊乱的行为矫正,以及在自然发生现象中揭示功能性关系等。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人口统计的群体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功能。
理论的实证检验包括核心理论、一组辅助假设、拟创造有关条件的操作、拟开发关键因素的措施等(Meehl, 197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