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p)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27. 点东为龙潭组(P3I):灰褐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单层厚约15--20Cm。其上为灰黄色厚层细砂岩。砂岩层间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见灰色-灰白色粘土岩夹劣质煤线,厚约10--15Cm。见褐红色铁质风化壳。与下伏地层峨眉山玄武岩(βp)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西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气孔状
构造,气孔中充填绿泥石。其下为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厚约15米,之下见灰紫色、灰褐色,灰白色等杂色玄武质凝灰岩,厚约10m。岩体表面风化强烈、风化后呈褐黄色沙土状。与上覆地层龙潭组(P3I)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南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气孔状
构造,气孔中充填绿泥石。其上为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及灰紫色、灰褐色,灰白色等杂色玄武质凝灰岩,厚约10m。岩体表面风化强烈、风化后呈褐黄色沙土状。与上覆地层龙潭组(P3I)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为龙潭组(P3I):灰褐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单层厚约15--20Cm。其下为 灰色-灰白色粘土岩夹劣质煤线,厚约10--15Cm。见褐红色铁质风化壳。与下伏地层峨眉山玄武岩(βp)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45. 点南地层为关岭组(T2g):灰色,灰白色薄层至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细晶白云岩。岩层中夹灰黄色、灰白色、灰紫色等杂色薄层粘土岩,厚约2-10cm不等。与下伏地层嘉陵江组(T1-2j)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层间夹灰色薄层泥岩及灰褐色、灰紫色粘土岩,单层厚约 5-10cm。局部岩体中见铁染现象。与上覆地层关岭组(T2g)呈整合接触关系。
46 点南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层间夹薄层灰褐色泥灰岩及灰黄色粘土岩。见铁染现象。与下伏地层飞仙关组(T1f)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局部砂岩中夹灰褐色、灰黄色粘土岩。与上覆地层嘉陵江组(T1-2j)呈整合接触关系。
47. 点南为飞仙关组(T1f):灰绿色薄层粉砂岩夹灰褐色薄层泥岩。见球状风化,具铁染现象。见生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与下伏地层龙潭组(P3I)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为龙潭组(P3I):灰褐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单层厚约10--20Cm。其上为灰黄色厚层细砂岩,砂岩层间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见褐红色铁质风化壳现象。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T1f)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南为龙潭组(P3I):灰褐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单层厚约10--20Cm。其下为灰黄色厚层细砂岩,砂岩层间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见褐红色铁质风化壳现象。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T1f)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为飞仙关组(T1f):灰绿色薄层粉砂岩夹灰褐色薄层泥岩。粉砂岩中见球状风化,具铁染现象,见生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与下伏地层龙潭组(P3I)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51. 点南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夹泥晶灰岩。灰岩层间夹灰褐色薄层泥灰岩,其上为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灰黄色中厚层粘土岩,具铁染现象。与下伏地层飞仙关组(T1f)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互层,单层厚约20--30cm。之下为紫红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泥岩中夹灰褐色、灰黄色粘土岩。与上覆地层嘉陵江组(T1-2j)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南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灰岩层间夹灰褐色薄层泥灰岩,厚约10--20cm。之上为灰色中厚层泥灰岩及灰黄色粘土岩,具铁染现象。与下伏地层飞仙关组(T1f)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夹灰黄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互层,单层厚约30--40cm。之下为紫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灰黄色,灰褐色泥灰岩,局部砂岩中夹灰褐色、灰黄色粘土岩。与上覆地层嘉陵江组(T1-2j)呈整合接触关系。
55. 点南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夹灰黄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互层,单层厚约30--40cm。之下为紫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灰黄色,灰褐色泥灰岩,局部砂岩中夹灰褐色、灰黄色粘土岩。与上覆地层嘉陵江组(T1-2j)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泥晶灰岩。
灰岩层间夹灰褐色薄层泥灰岩,厚约10--20cm。之上为灰色中厚层泥灰岩及灰黄色粘土岩,具铁染现象。与下伏地层飞仙关组(T1f)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南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夹灰黄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互层,
单层厚约30--50cm。之下为灰紫色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灰黄色、灰褐色泥灰岩及灰褐色、灰黄色粘土岩。与上覆地层嘉陵江组(T1-2j)呈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
灰岩层间夹灰褐色薄层泥灰岩,厚约10-20cm。之上为灰色中厚层泥灰岩夹灰黄色粘土岩,具铁染现象。与下伏地层飞仙关组(T1f)呈整合接触关系。
56. 点南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灰绿色薄层粉砂岩夹灰褐色薄层泥岩,泥灰岩单层厚约10--30cm,见球状风化,具铁染现象。产生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与下伏地层龙潭组(P3I)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中厚层细砂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单层厚约5--20Cm,砂岩层间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其上为灰黄色薄---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灰白色、灰黄色粘土岩互层,见褐红色铁质风化壳现象。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T1f)成平行不
整合接触关系。
57. 点南为龙潭组(P3I):灰褐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单层厚约15--20Cm。其下为灰黄色厚层细砂岩,砂岩层间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局部为灰色-灰白色粘土岩夹劣质煤线,厚约5--15Cm。见褐红色铁质风化壳。与下伏地层峨眉山玄武岩(βp)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点北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气孔状构造,气孔中充填绿泥石。其上为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厚约5米,之下见灰紫色、灰褐色、灰白色等杂色玄武质凝灰岩,宽约10m。岩体表面风化强烈、风化后呈褐黄色沙土状。与上覆地层龙潭组(P3I)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