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石潭记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0:53: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编辑本段语言现象 一、通假字 “见”通“现”。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冷清,感到凄凉。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而。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作停顿词。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 (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 (1)做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2、

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而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节奏划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外知识 《小石潭记》改写

过了小丘向西继续行走,不到两百步,看到一片郁郁青青的竹林,隐天蔽日。阳光斜斜地穿过竹叶,射向地面。林中薄雾还未散去,真有一番仙雾缭绕的味道。继续前行,便听见清脆的水声,好一似仙女身上的玉环叮咚做响。一行六人忍不住大叫着向前冲去,都要寻找那水的源头。 大家劈开翠竹,继续前行,眼前突现的是一弯碧波小潭。 潭水清澈通透,像三个月的婴儿那黑亮的眸子;又像八月一碧如洗的天空;正如我此刻的心,再无半点尘世烦扰。扑向潭边,一条细小的鱼儿在水草间穿梭游动,它那渺小的身躯好像捧在手里就会融掉一般,又好似含在口里就会化掉一样,让人爱怜。这精灵只有这活泼的水才能养育的啊!这是一潭有生命的水哩! 双手捧起这生命之水,一股凉意从指尖沁入肌肤,这是我与小石潭第一次亲密接触。围着小潭,我轻轻漫步,才发现潭的底部竞是一块完整的巨石,细滑而有光泽,阳光照射下来,直射潭底,映出耀眼的光辉。长年以来,它已被赋予生命,你瞧!紧紧与它相依的衣藻、水草随波舞动,鱼虾、小蟹在其中穿来穿去,它们是在开派对吗?小石潭越发地吸引我,让我留连忘返了。 潭底巨石向四周翻卷的部分,成为岛屿,小的成为岸上

的岩石;多年的风吹雨打,它们也变幻得千奇百怪,有的像石斧,有的像屏风,有的似马踏飞燕,有的似彩云追月;岸边翠绿的滕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站在高处,向下眺望,好似进入仙林桃源一般,身有飘然之感,小石潭,我是爱上了你啦! 西南而望,一条小溪直汇小潭,这便该是小潭的源流吧!顺着小溪望去,斗折蛇行,崎岖蜿延,阳光照耀下,浮光点金,显得格外动人。小溪沿岸,都是天然而成的碎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象狗的牙齿,相互交错,虽不整齐,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但我终究看不见这小潭的源头。 趟过小溪,坐在潭中的岩石上休息,发现这潭中鱼有百十条,阳光下泻,鱼儿也似乎在晒太阳,影子映在石头上,一动不动;我用手撩起一汪清水,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竞不见了踪影;一会儿,它们便又不计前嫌,又成群结队地游了回来;它们就这样来来往往,仿佛与我嬉闹同乐! 环顾四周,竹林把小潭团团抱住,一阵冷风吹来,不觉寒气透骨;方圆之内竞无一人,一阵寂寞之情袭上心头。这小潭虽美丽,虽奇特,虽俊秀,却太过凄清了,想我尘世俗人,久居富贵繁华之地,怎耐得这悲凉寂寞啊! 终不敢在此久留,匆匆与小潭作别。时间过去了很久,我也到过许多风景优美之处,却总不能忘那一潭碧水……

《小石潭记》练习题

【阅读训练一】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 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

感? 5、 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往来翕忽 ...2、下列句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⑴伐竹取道 ⑵齐师伐我 B、⑴乃记之而去 ⑵停数日,辞去 ....C、⑴不可知其源 ⑵其真无马邪? D、⑴以其境过清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拓展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小石潭记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vi020tyab5136q5shm0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