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初中语文
台 阶
01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凹凼(dàng) 淌汗(tǎng) 涎水(yán) ...B.揩汗(kāi) 着落(zháo) 摔跤(jiāo) ...C.门槛(kǎn) 烟瘾(yǐng) 扁担(dan) ...D.尴尬(gān) 晌午(shǎng) 嵌入(qiàn) ...
(解析:A项“涎”应读为“xián”;B项“着”应读为“zhuó”;C项“瘾”应读为“y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粘性 泥水匠 风吹雨淋 B.头颅 后脑勺 低眉顺眼 C.烦燥 鹅卵石 微不足道 D.糟糕 庄家茬 大庭广众
(解析:A项“粘”应写为“黏”;C项“燥”应写为“躁”;D项“家”应写为“稼”。) 3.(重庆中考改编)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劳累。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我们的生活必须得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4.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环境描写;表现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的心理。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教育初中语文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孝感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孝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请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并按要求完成“孝文化”专题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近两千年来,孝感孝子层出不穷,仅明清县志记载,孝感有名有姓的孝子就多达493名,在《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孝,即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武汉黄陂有木兰庙(曾隶属孝感),当地人都认为代父从军、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孝女。
材料二:
材料三:孝感市大悟县梁龙、梁小龙兄弟俩为了让瘫痪的母亲得到更好的治疗,带着母亲来到上海,弟弟白天照顾母亲,晚上打工赚钱;哥哥白天读书、打工,晚上照顾母亲。梁龙、梁小龙家庭因兄弟齐心协力践孝道、相互扶持渡难关撑起一个家而荣获“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1)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示例: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材料二中画面的内容。
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孝的传递。
(3)时代在发展,“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参照所给出的句子填充横线上的内容。
大孝爱国,孝是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庄严使命;
小孝撑家(持家、爱家、护家),孝是齐心协力(侍奉亲人)、互相扶持的敬老情怀(美好品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教育初中语文
德)。
02 拓展阅读 (安徽中考改编)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地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教育初中语文
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B11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7.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3分) 上好的木材→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渐弯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每空1分)
8.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教育初中语文
将扁担人格化,(1分)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2分) 9.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详见P30学法点津】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句子借描写大伯对扁担短暂的离开与最终的依赖展现了农人的命运,(1分)表达了作者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的万般无奈;(1分)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的深深敬意。(2分)
10.文章以“扁担的一生”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①点明行文线索——扁担;(1分)②表明文章描写的对象(扁担的一生),确定文章感情基调;(1分)③点明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即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依存。(2分)(意思对即可)
03 写作创新
11.俗话说:“细微处见精神。”在本文中,作者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父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来写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突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课文片段在线】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写法分析】这段话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在新台阶建好之后的拘谨,“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这些描写让一个善良、要强、憨厚的父亲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三点:首先要真实,所写的细节描写一定要符合生活真实,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蕴;其次要有典型性,要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所独有的情感和行为特征;最后语言要精练,细节描写并不等于细致描写,细节描写要求抓住最传神的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