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提高质量水平,加快建设一流教育强市,确保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无锡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以建设教育强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着力提高教育的优质化、均衡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努力为我市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5
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育人为本。坚持把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国际化,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突破,构建教育科学发展制度优势。
促进公平。坚持把促进公平、人民满意作为办好教育的基本方针,推进城乡一体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推进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提高质量。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强市惠民。坚持把“强市惠民”作为教育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切实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总体目标
6
到2015年,全市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等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全国一流人力资源强市。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市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30%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以上。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市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基础教育得到良好保障。
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省定优秀标准学校达90%以上,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100%,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校校共享。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5%
7
以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素质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建成,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80%以上,促进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对外开放,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增强教育内在发展活力。加大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教育发展格局。
提供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