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语文:3-9《赤壁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7 13:34: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四)思维点击: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r?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第 5 页 共 10 页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 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虽然 B.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即使 C.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即使 D.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级二:

9、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

第 6 页 共 10 页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3、《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第一段写的是“_____”,月出东山,“_____”之景;第二段歌的是“_____”那样一种渴求;第三段问的是人生“_____”的一种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消极悲观;第四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_____,_____”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变化及“_____—_____”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能满足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本文过渡性的枢纽段落是第 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下江陵(向下游到)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酾酒临江(斟酒)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 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1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第 7 页 共 10 页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能级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第 8 页 共 10 页

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语文:3-9《赤壁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w5xw4yheu9kcek7h0un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