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弱 瘀热壅阻
6经行身痛 血虚 血瘀
7经行吐衄 肝经郁火 肺肾阴虚
8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 胃热熏蒸 9经行风疹块 血虚 风热
10经行情志异常 肝气郁结 痰火上扰
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养血活血、化瘀清热 补中益气汤 血府逐瘀汤去川芎加丹皮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活血通络、散寒化瘀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 趋痛散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清肝引经汤 顺经汤 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知柏地黄汤 凉膈散 养血益气、疏风止痒 疏风养血、清热止痒 当归饮子 消风散 舒肝理气、解郁安神 清热涤痰、镇心安神 逍遥散去生姜加柏子仁郁金胆星 生铁落引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
1、 涵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
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 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2、 病因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
3、 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
4、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
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5、 诊断: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查 肾阴虚 肾阳虚 肾阴阳俱虚 心肾不交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温肾扶阳 阴阳双补 滋肾宁心安神 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右归丸 二至丸+二仙汤+制首乌、生龙骨、生牡蛎 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去黄芩鸡子黄,加远志莲子心麦冬
带下病(相当重要)
1、 定义: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广义带下: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
狭义带下:妇女阴道内排出的白色或淡黄色稀薄粘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而下。 2、 生理性带下: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 3、 病机:任脉不顾,带脉失约。 4、 治则治法:以健固任带为主要原则。
5、 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
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 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
林并行阴道炎特点:黄色或脓样。 脾虚湿困 肾阳失固 阴虚夹湿 湿热下注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温肾固任、收涩止带 滋阴益肾、清热除湿 清利湿热止带 完带汤 内补丸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止带方
妊娠病(总论最重要!)
1、涵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2、妊娠病的病机:
1)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
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3、妊娠病的治则: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1)分清母病与胎病; 2)辨胎之可安与不可安;
3)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 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 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
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一、妊娠恶阻
1、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妊娠早期出现择食、厌食、轻微恶心、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不须之类)
2、病机:冲脉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
3、治则治法: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主,用药当固护胎元。
4、鉴别:与妊娠合并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相鉴别。 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
二、妊娠腹痛(胞阻)
1、定义: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 2、病机: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3、与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B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 4、治则治法:养血理气,止痛安胎为主。 血虚 虚寒 气滞
三、异位妊娠(相当重要)
1、 病机:血瘀少腹实证。 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
2、 诊断要点:停经史;腹痛;阴道流血;腹部包块;HCG阳性;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3、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
答: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是明显的下腹痛,或持续性的下腹痛,阵发性加剧,不规则阴道流血,流血量与失血程度不成比例,
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制首乌、桑寄生 胶艾汤 逍遥散加苏梗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呕吐痰涎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苏叶黄连汤(呕甚而胃阴亏者用生脉散+增液汤) 面色晄白,头晕恶心,甚则腹痛拒按,肛门胀坠,肢冷汗出,甚至晕厥。已破损型异位妊娠分为三型。
A、休克型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又是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
B、不稳定型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步减轻,可触及界限不清的包快,时有少许阴道出血,血压平稳。
C、包块型的临床表现是:腹腔血肿包块形成,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逐渐停止。
未破损期 已破损期
四、胎漏,胎动不安
1、 定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者,称为为胎漏。 若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2、 病机: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胎元不健。 治法治则:以安胎为主。
3、 与异位妊娠的鉴别:异位妊娠妇检时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压痛、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妇检可见子宫颈摇举痛,子宫有漂
浮感等临床表现。 肾虚 气血虚弱 血热 外伤
五、堕胎,小产
1、 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堕胎; 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 2、 病机:冲任不固,受胎不实。
3、 胎漏、胎动不安与堕胎、小产的鉴别:
答: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附胀等现象者,称为胎漏。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胎漏、胎动不安 堕胎、小产 (完全流产) 主要 症状 妇科 检查 辅助 检查
冲任不固,受胎不实
六、滑胎
1、 定义: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称为滑胎。 2、 病机: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3、 孕前夫妇需做检查:孕期检查;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生殖内分泌检查。 脾肾虚弱 气血虚弱 补肾健脾、益精养血 益气养血安胎 补肾固冲丸 泰山盘石散 活血祛瘀,养血止血 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 堕胎、小产 (不全流产) 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益气和血、固肾安胎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保阴煎加苎麻根 加味生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 休克型 不稳定型 包块型 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破瘀消症 宫外孕2号(宫外孕1号(丹参、桃仁、赤芍+三棱莪术) 宫外孕2号 宫外孕2号 阴道少量出血,淡红暗红或鲜红;无阴道出血量少,或停止;下腹痛阴道少量淋沥出血或大出血;下腹痛加剧或减轻;或较轻的下腹痛;未见组织物排出 消失,或见组织物全部排出。 或见有部分组织物排出。 宫颈未扩张,宫体大小与孕周相 宫颈已闭,宫体正常或略大。 宫颈已扩张或有组织物堵塞,宫体大小较孕周小。 符。 尿妊娠试验(+);B超示:有胎心 尿妊娠试验(-);B超示:宫内 尿妊娠试验(-);B超示:部分残留妊娠组织。 胎动。 未见异常回声。 八、子死腹中
1、定义: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子死腹中。 2、病机: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促胎外出。
3、诊断要点:妊娠早期孕妇可觉早孕反应、乳胀等感觉消失;中晚期可自觉胎动停止,腹部不再增大;若胎儿时间较长,孕妇可出现口中恶臭,有时阴道出血或流出赤豆汁样分泌物;如在临产时,除胎动停止外,常伴有腹满急痛,喘闷等现象。 气血虚弱 血瘀
十、妊娠肿胀
1、 定义:妊娠后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气滞湿郁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按之随起) 2、 病因病机:脾肾阳虚
3、 治则:温肾健脾,行水消肿。 治疗大法:利水化湿为主。 脾虚 肾虚 气滞 十一、妊娠眩晕
1、 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目眩,状若眩冒者称为妊娠眩晕。
2、 病因病机:孕妇体质本虚,因妊重虚,以致精血不足,肝阳偏旺。 3、 治疗大法:平肝潜阳 阴虚肝旺 脾虚肝旺 气虚血瘀
十二、妊娠痫证(子痫)
1、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
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 2、 诊断要点:
1) 睡中、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为先兆子痫的表现,若出现抽搐或昏迷则为子痫; 2) 孕期检查:BP>=160/110mmhg 有诊断意义
3) 辅助检查:尿分析可有蛋白尿,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物。 3、治则治法:以熄风、安神、震痉为主 肝风内动 痰火上扰 平肝熄风止痉 清热豁痰开窍 羚角钩藤汤 牛黄清心丸加竹沥 滋阴益肾、平肝潜阳 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益气养血、活血行滞 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钩藤、龟板、何首乌 白术散加白蒺藜、钩藤、石决明 补阳还五汤去红花 健脾理气、行水消肿 温阳化气、行水消肿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白术散加砂仁 真武汤 天仙藤散 养血活血、益气下胎 行气活血、祛瘀下胎 救母丹 脱花煎去芒硝 产后病(总论很重要)
1、定义: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2、产后三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3、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4、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5、产后病的病机:(1)亡血伤津;(2)瘀血内阻;(3)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6、产后三审:(几乎每年必考)
产后病的诊断,除了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根据新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7、产后病的病理特点: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 8、产后病注意事项: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证时须细心体察,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亦必须照顾气血,开郁无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无过于温燥,清热无过于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不过汗,不过下,不过利小便,以免亡阳亡阴伤津液。另,危急重症当详察,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产后发热
1、定义: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