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8:16: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zx.xiaoyezitan.net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竹刻艺术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关于中国竹刻工艺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人萧子显撰的《南齐书》中。那时的竹刻还只是用于杖头、如意、拂柄、笔斗、抓背之类。到了唐宋两代,竹刻范围逐渐扩大,既运用于各种实用的物件上,更多的制品则供人欣赏。竹刻将书画和雕刻熔于一炉,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种工艺品。据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竹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

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

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

zx.xiaoyezitan.net

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汉时用的毛笔(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汉时用的竹制勺(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

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 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其雕法用留青,保留青筠作物象,以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这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最早的竹刻件。

唐代尺八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

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

zx.xiaoyezitan.net

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期竹刻在江南得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竹刻流派。由此而起,竹刻逐渐形成一种专门艺术。

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号松邻)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其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继之并有发扬,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为嘉定派的形成及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称名家。至清康熙时有吴之璠(字鲁珍)、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顾珏(字宗玉),雍正时有施天章(字焕文)等,俱称大师。乾隆时周颢(号芝岩),世称“合南北宗而为一体”,“二百余年首屈一指”。其他竹人,各有专长。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

zx.xiaoyezitan.net

搜索更多关于: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 图文 的文档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w9rb8jt6h0vngk59ep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