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主题分析】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教学目标】
1.了解每篇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疏通文义,翻译全文。
3.掌握运用寓言或故事发表议论、讲述道理的写作手法,体会对话式、问答式的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大意。 2.感知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指导】
1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能熟练朗读课文,背诵重点章节及语句;能够熟练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
2.了解孟子、列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主张;了解《孟子》《列子》《史记》等书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话和探究,理解古代思想家的看法和主张,能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4.有意识地在语境中辨析、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5.通过课文的学习,能拓展到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 【课时安排】
《〈孟子〉三章》 3课时 《愚公移山》
2课时 《周亚夫军细柳》 1课时 《诗词五首》
2课时
22 《孟子》三章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与鉴赏《孟子》中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跟《大学》《中庸》《论语》被合称为“四书”。
《孟子》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
的观点,反映了较强的民本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背景资料】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则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他宣扬“仁政”“王道”,反对不义战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个别读和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