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位于左。王父以满盛米酒之金杯,交与盛装丽服的太子,说:“二母所生独一子,身躯虽小而灵秀,金杯满注此米酒,其自献与汝亲舅,以决孰为汝母后”。太子勉强举步而从。拉朗人拿出衣服、花蔓炫耀而呼唤,太子未听,竟越汉人之侧,付金杯与汉人,并出语说:“我赤松乃汉之甥,彼拉朗舅有何关。”公主踊跃而欢呼,遂设“广大筵宴,庆贺之。”这段故事十分动人,它形象地记述了藏汉人民间的深厚友谊。
──《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44页
【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壁画“宴前认舅”的内容。该壁画生动地歌颂了藏汉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是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六)雪顿节
雪顿节是拉萨每年六七月间的隆重节日。“雪”在藏语中为“酸奶”之意,“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即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雪顿节的内容逐步丰富,不仅吃还要玩。人们吃酸奶和其他各种食品,跳舞唱歌,还有藏戏的会演,是除去藏历年以外最热闹的节日。??
在17世纪以前,“雪顿节”活动纯是一种祭神的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清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出家比丘不许出门,到了开戒的日子,他们才得出寺下山,世俗百姓此时要准备酸奶施舍给他们。这是最早的“雪顿”活动。17世纪中叶,清朝政府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雪顿节也正式形成,并增添了演藏戏等内容。最初达赖喇嘛住在哲蚌寺时,以该寺为中心,称之为“哲蚌雪顿节”;后来布达拉宫建成,演戏等活动移到了布达拉宫;到18世纪初,七世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建成,又移到罗布林卡,并允许平民僧众入园观看。藏历六月底,各地藏剧团先到布达拉宫报到,然后赶往罗布林卡正式演出,一般有6个“扎西雪巴”(戏班子)和一个“卓巴”(舞班子)。噶厦政府的官员要集中去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中午设宴、宴会中上酸奶,作为节日标志。
──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璧的雪域园林》,《中国西藏》2002年第4期,第37页
【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雪顿节的由来、发展、演变。“雪顿”为藏语,意为酸奶宴会。雪顿节又称藏戏节。它最早是宗教节日,17世纪中叶,雪顿活动开始增加表演藏戏的内容,18世纪以后,罗布林卡成为达赖的夏宫,雪顿节也演变为藏族艺术节。
(七)藏戏
藏族民间传统戏剧,简称藏戏。藏戏传统演法必须先演开场戏,开场戏中又必须有仙女多人与“甲鲁”、“温巴”一起表演的仪式;同时传统藏戏剧目中多以仙女、空行母化身等为主角,所以群众都亲昵地称藏戏为“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
藏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剧种,在全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历史也是最久远的。它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以前。??
??我们在考察藏戏的艺术形式和发展规律时,发现同汉族各地的戏曲艺术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歌、舞、剧的有机结合,唱、念、做的程式化,以及特殊的演出时间、空间概念和虚拟写意的手法,等等。同时,因为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藏族本身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的关系,
包括还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化较深的影响,使得藏戏无论从文学剧本、演出形式,抑或是唱腔、舞蹈、技巧表演和面具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内地汉族地区,以至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迥然相异的戏剧艺术风格。??可是藏戏艺术毕竟是藏族人民创造的,每一个剧目与藏族人民当时的现实生活,无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藏戏传统剧目中充满了人民性和正义的感情。??
──《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4、125、126页
【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藏戏起源和萌芽的时间、藏戏的传统演法、藏戏与汉族各地的戏曲艺术的共同特点、印度佛教文化对藏戏的影响、藏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藏戏的群众基础。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宝库中一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