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技术设计
2、光源、灯具及附件的选择,照明灯具的安装及控制方式;
3、室外照明的种类(如路灯、庭园灯、草坪灯、地灯、泛光照明、水下照明等)、电压等级、光源选择及控制方法等;
4、照明线路的选择及敷设方式(包括室外照明线路的选择和接地方式);若设置应急照明,应说明应急照明的照度值、电源形式、灯具配置、线路选择及敷设方式、控制方式、持续时间等。 五、电气节能和环保
1、拟采用的节能和环保措施; 2、表述节能产品的应用情况。 六、防雷
1、确定建筑防雷类别、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 2、防直接雷击、防侧击雷、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高电位侵入的措施;
3、当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混凝土内钢筋做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和要求。 七、接地及安全措施
1、各系统要求接地的种类及接地电阻要求; 2、总等电位、局部等电位的设置要求;
3、接地装置要求,当接地装置需做特殊处理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方法等; 4、安全接地及特殊接地的措施。 八、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系统组成及控制功能; 2、确定机房位置、设备规格; 3、传输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九、智能化系统集成 1、集成形式及要求; 2、设备选择;
3、电、水等能耗监测系统设计。
十、可再生能源系统利用说明。
第六章 给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摘录设计总说明所列批准文件和依据性资料中与给排水专业设计有关内容; 2、给排水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 3、设计依据的市政条件;
4、建筑和有关专业提供的条件图和有关资料。
二、工程概况:工程项目位置,建筑防火类别,建筑功能组成、建筑面积(或体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以及能反映建筑规模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设计范围: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用地红线(或建筑红线)内给排水专业设计的内容和该专业技术审定的分包专业公司的专项设计内容;当有其他单位共同设计时,还应说明与给排水专业有关联的设计内容。 四、建筑室外给水设计
1、水源:由市政或小区管网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方位、接管管径及根数、能提供的水压;当建自备水源时,应说明水源的水质、水温、水文地质及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及净化处理工艺;说明各构筑物的工艺设计参数、结构形式、基本尺寸、设备选型、数量、主要性能参数、运行要求等;
2、用水量: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活用水定额及用水量、生产用水水量、其他项目用水定额及用水量(含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量、游泳池和中水系统补水量,洗衣房、锅炉房、水景用水,道路浇洒、汽车库和停车场地面冲洗、绿化浇洒和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等)、消防用水量标准及一次灭火用水量、中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平均时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3、给水系统:说明给水系统的划分及组合情况、分质分压分区供水的情况及设备控制方法;当水量、水压不足时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调节设施的容量、材质、位置及加压设备选型;如需还应简介现有给水系统;
4、消防系统:说明各类型式消防设施的设计依据、设计参数、供水方式、设备选型及
设计说明
5
某工程技术设计
控制方法等;
5、如有设计中水系统:说明中水系统设计依据、水质要求、设计参数、工艺流程及处理设施、设备选型,并绘制水量平衡图;
6、雨水利用系统:说明雨水用途、水质要求、设计重现期、日降雨量、日可回用雨水量、日用雨水量、系统选型、处理工艺及构筑物概况;
7、循环冷却水系统:说明根据用水设备对水量和计量、水质、水温、水压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有关气象参数(如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和大气压力等)选择采取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冷却构筑物和循环水泵的参数、稳定水质措施及设备控制方式等; 8、当采用重复用水系统时,应概述系统流程、净化工艺并绘制水量平衡图; 9、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五、建筑室外排水设计
1、现有排水条件简介:当排入城市灌渠或其他外部明沟时,应说明灌渠横断面尺寸大小、坡度、排入点的标高、位置或检查井编号。当排入水体(江、河、湖、海等)时,应说明对排放的要求、水体水文情况(流量、水位);
2、说明设计采用的排水制度(污水、雨水的分流制或合流制)、排水出路;如需要提升,则说明提升位置、规模、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构筑物形式、占地面积、紧急排放的措施等;
3、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产、生活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当污水需要处理时,应说明污水水质、处理规模、处理方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构筑物概况以及处理后达到的标准等;
4、说明雨水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或采用的暴雨强度)、重现期、雨水排水量等; 5、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六、建筑室内给水排水设计
1、水源:由市政或小区管网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的方位、接管管径及根数、能提供的水压;
2、说明或用表格列出各种用水量定额、用水单位数、使用时数、小时变化系数、最高日用水量、平均时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3、给水系统:说明给水系统的选择和给水方式,分质、分压、分区供水要求和采取的措施,计量方式,设备控制方式,水箱和水池的容量、设置位置、材质、设备选型、防水质污染、保温、防结露和防腐蚀等措施;
4、消防系统:遵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分别对各类消防系统(如消火栓、自动喷水、水幕、雨淋喷水、水喷雾、泡沫、消防炮、细水雾、气体灭火等)的设计原则和依据、计算标准、设计参数、系统组成、控制方式、消防水池和水箱的容量、设置位置以及主要设备选择等予以叙述;
5、热水系统:说明采取的热水供应方式、系统选择、水温、水质、热源、加热方式及最大小时热水量、耗热量、机组供热量等;说明设备选型、保温防腐的技术措施的等;当利用余热或太阳能时,应说明采用的依据、供应能力、系统形式、运行条件及技术措施等;
6、对水质、水温、水压有特殊要求或设置引用净水、开水系统者,应说明采用的特殊技术措施,并列出设计数据及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7、如有设置中水系统:说明中水系统设计依据、水质要求、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处理措施、设备选型,并绘制水量平衡图;
8、排水系统:说明排水系统选择、生活和生产污(废)水排水量、室外排放条件;有毒有害污水的局部处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数据;屋面雨水的排水系统选择及室外排放条件,采用的降雨强度和重现期; 9、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七、节水、节能减排措施:说明高效节水、节能减排器具和设备及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技术措施等。
八、对有隔振及防噪声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说明给排水设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九、对特殊地区(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冻土地区、软弱地基)的给水排水设施,说明所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
十、对分期建设的项目,应说明前期、近期和远期结合的设计原则和依据性资料。
设计说明
6
某工程技术设计
第七章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一、设计依据
1、与本专业有关的批准文件和建设单位提出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 3、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等。
二、简述工程建设地点、规模、使用功能、层数、建筑高度等;
三、设计范围: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设计的内容、范围。 四、设计计算参数 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2、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五、采暖 1、采暖热负荷;
2、热源状况、热媒参数、室外管线及系统补水定压方式; 3、采暖系统形式及管道敷设方式;
4、采暖热计量及室温控制,系统平衡、调节手段; 5、采暖设备、散热器类型、管道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六、空调
1、空调冷、热负荷(本次设计范围内的空调冷热负荷值以及各主要功能的冷热负荷指标);
2、空调系统冷、热源(包括说明各栋楼分别采用的空调形式)及冷媒选择,冷水、冷却水参数,热源供给方式及参数、;
3、各空调区域的空调方式,空调风系统简述,必要的气流组织说明; 4、空调水系统设备配置形式和水系统制式,系统平衡、调节手段; 5、洁净空调注明净化级别; 6、监测与控制简述;
7、管道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风管保温材料的热阻值。 七、通风
1、设置通风的区域及通风系统形式; 2、通风量或换气次数;
3、通风系统设备选择和风量平衡。 八、防排烟机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1、简述设置防排烟的区域及方式; 2、防排烟系统风量确定; 3、防排烟系统及设施配置; 4、控制方式简述;
5、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九、废气排放处理和降噪、减振等环保措施。
十、设备表: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包括风机、水泵、主机、VRF室内机和室外机、全热交换器、空调末端等设备)、性能参数(特别要注明普通机械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风机的全压、水泵的效率)、数量等。
第八章 节能专篇
一、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2、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及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限值
3、描述各栋建筑的节能设计,确定体型系数、窗墙比、天窗屋面比等主要参数,明确屋面、外墙(非透明幕墙)、楼面、地面、分户墙、外窗(透明幕墙)、户门等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及节能构造措施 二、给排水节能设计
节水、节能减排措施:说明高效节水、节能减排器具和设备及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技术措施等。
三、暖通节能设计:按节能设计要求采用的各项节能措施。
1、节能措施包括计量、调节装置的设置、全空气空调系统加大新风比数据、热回收装饰的设置、选用的制冷和供热设备的性能系数或热效率(不低于节能标准要求)、变风
设计说明
7
某工程技术设计
量或变水量设计等;
2、节能设计除满足现行国家节能标准的要求外,还应满足工程所在省、市现行地方节能标准的要求。
第九章 用气专篇
该项目用气情况说明。
第十章 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该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设计说明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