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
10)成型零部件:为了保证导向作用,动、定模的导柱,导套孔的孔距精度应控制在0.01mm以内。因此,必须用坐标镗床对动、定模镗孔。在缺少坐标镗床的情况下,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动、定模合在一起,在车床、铣床或镗床上进行镗孔。成型零部件采用优质模具钢,强度高,耐磨性好,热处理变形小,要求耐腐蚀,调质淬火低温回火≥55HRC。
型芯的加工:把成型面的曲面图通过计算机产生刀具加工路径进行数控铣外形加工,再铣小型芯孔和凹台,钻推杆孔,加工浇口。再用电火花加工成型。
型腔的加工:把成型面的曲面图通过计算机产生刀具加工路径,留余量在数控铣上加工成型,再用电火花加工成型。
6.1.2装配要求
1)顶出制品的推杆的端面与所在的相应型面保持齐平,允许推杆端面 高出型面不大于0.1mm。
2)注射模的复位杆,其端面应与模具分型面齐平,允许低于分型面大 大于0.03mm。
3)型芯、凸模、镶件等,其尾部高度尺寸未注明公差时,其端面应在 装配后与其配合的零件齐平。
制品同一表面的成型腔分布在上、下模或两模时,装配后沿分型面的错边不大于0.05mm,并其组合尺寸不超过型腔允许的极限尺寸。
5)凸模与凹模装配后的配合间隙,应保持周围均匀。
6)需保持同轴的两个以上零件,其同轴度必须保证装配要求,使各配合零件能顺利装卸,活动自如。
7)模具导向件的导向部分,装配后保证滑动灵活,无卡滞现象。 8)模具中供两次分型用的拉杆、拉板装配后,各工作面应在同一平面内,允许 其极限偏差为±0.1mm。
9)模具装配后两安装平面应保持平,其平行度公差按按GB1184附录一的6级。
6.1.3综合要求
1)模具、模架及其零件的工件表面,不应有碰伤、凹痕、裂纹、毛
24
刺、锈蚀等缺陷。
2)经热处理后的零件,硬度应均匀,不允许有脱碳、软点、氧化斑点及裂纹等缺陷。热处理后应清除氧化皮,脏物油污。
3)配通用模架模具,装配后两侧面应进行同时磨削加工,以保证模具能顺利装入模架。
4)模具的冷却水道应保证畅通。
6.2模具工作原理
(1)开模过程:注塑机开模时,移动板带动动模部分向远离定模部分的方向移动,模具由分型面分型,塑件由于拉料杆和型芯的作用,连同流道内的凝料随动模移动,当注射机的顶杆接触到模具的推板的时候,推板带动推杆将塑件和凝料推出,进而完全脱离模具。
(2)合模过程:注塑机合模时,移动板带动动模部分向靠近定模部分的方向移动,在复位杆的作用下,使推板带动推杆和拉料杆向远离定模部分移动,当模具完全闭合后,脱模机构也已经复位。
(3)模具工作原理:开模时,动模部分向后移,这时塑件包在型芯上随动模继续后移,直至注射机顶杆与模具推板接触,推出机构开始工作,同时斜顶作用于内侧抽芯滑块,完成内侧抽芯动作,推杆将塑件从型芯上推出。合模时,复位杆使推出机构复位!
25
模具三维装配图
26
致 谢
首先对指导老师在这次设计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是第一次做模具设计,所以在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从何下手。XXX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去搜集和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XXX老师都认真负责地给我分析讲解,使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撰写论文的时候,XXX老师及时的给予我建议,指出不足之处,帮助我更好的分析数据和组织论文结构,使论文内容更加充实、合理、有序。在王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这次模具设计中学到不少知识。在此再次对指导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在跨越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各科任课老师和各位领导的大力帮助。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会了如何对待学习、生活、如何从事设计研究工作,使我的学业顺利的完成,给我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次对各位帮助我、教育我的领导和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