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非线性编辑系统
一、非线性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平台上的视频编辑应用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将素材全部量化成数字,贮存在硬盘上,在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节目编辑并输出成品到录像贮存设备上。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在电视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在存储容量以及数据处理速度等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融入了现代多媒体的计算机二十一世纪最先进领域的前端技术,集多项编辑功能于一体,改变人们按时间顺序剪辑素材的传统观念。非线性”的含义是指素材的长短和顺序可以不按制作的先后和长短而进行任意编排和剪辑。
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点 1、非线性系统可避免传统的线性编辑方法在插入与原画面时间不等的画面,或删除节目中某些片段时都要重编;在收集素材时具有实时性。该系统使用实时视、音频采集回放卡来记录素材,可使编辑特技、字幕的制作全部实时化。
2、后期节目制作更方便。节目创作人员可以将图象文字、声音、特技、动画等完全溶入到自由化的创作环境中,在一个系统中以全数字化的方式完成制作。
3、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所以联网容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三、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
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电视剧的影视后期制作、影楼、多媒体工作室、家庭。
四、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构成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电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计算机平台;音频处理卡(即声卡)、视频处理卡(包括视频采集卡和视频压缩卡);非线性编辑软件。
五、非线性编辑的流程
任何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都可以简单地看成输入、编辑、输出这样三个步骤。当然由于不同软件功能的差异,其使用流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这里我们以Premiere Pro这个软件为例,因为Premiere Pro这个软件是一个相当专业、常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其使用流程主要分成如下5个步骤。
1、素材采集与输入采集就是利用Premiere Pro,将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将外部的数字视频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素材。输入主要是把其它软件处理过的图像、声音等等,导入到Premiere Pro中。
2、素材编辑:素材编辑就是设置素材的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然后按时间顺序组织
3、特技处理对于视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合成叠加。对于音频素材,特技处理声音的淡入淡出、特效。从而编辑出令人震撼的听觉效果,就是在这一过
程中产生的。而非线性编辑软件功能的强弱,往往也是体现在这方面。配合某些硬件,Premiere Pro还能够实现特技播放。 4、字幕制作,字幕是节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包括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Premiere Pro中制作字幕很方便,几乎没有无法实现的效果,并且还有大量的模板可以选择。 5、输出与生成节目编辑完成后,就可以输出回录到录像带上;也可以生成视频文件,发布到网上、刻录VCD和DVD等等。
第二章 非线性编辑应用中基本概念的认识
一、帧的认识
帧就是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 一帧就是一副静止的画面,连续的帧就形成动画,如电视图象等。我们通常说帧数,简单地说,就是在1秒钟时间里传输的图片的幅数,也可以理解为图形处理器每秒钟能够刷新几次,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每一帧都是静止的图象,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每秒钟帧数愈多,所显示的动作就会愈流畅。如果帧数越多,那么在计算机平台上文件占用的物理空间就越大,反之就占用的物理空间就越小,特别是没有压缩的AVI文件,占用空间很大的。
二、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所谓的“隔行扫描”是先把每一幅画面的“奇场”或“偶场”(也是奇数/偶数)先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扫描完,然后再扫描这幅画面的“偶场”或“奇场”(也是偶数/奇数)先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扫描完。所谓的“逐行扫描”的意思如果你仔细看过上面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逐行扫描”是在每一幅画面都是从“奇场”到“偶场”或是从“偶场”到“奇场”逐步逐步的扫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的片子是“奇场”优先扫描的,那么就从每一幅画面的开始到最后都是先:奇场-偶场-奇场-偶场…… 我们都举例为奇场优先扫描的片子,看下面,例子中是视频中的一幅画面。 隔行扫描 :奇场→奇场→奇场→奇场→奇场→奇场→奇场→偶场→偶场→偶场→偶场→偶场→偶场 逐行扫描 :奇场→偶场→奇场→偶场→奇场→偶场→奇场→偶场→奇场→偶场→奇场→偶场→奇场
三、认识NTSC和PAL制式
常见的电视信号制式是PAL和NTSC,另外还有SECAM等。
NTSC即正交平衡调幅制。PAL为逐行倒像正交平衡调幅制。这里我们只对NTSC和PAL进行学习,因为这两个制式是比较常见的,应用范围很广。
(一)认识NTSC NTSC(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代表了一种目前世界上广为采用的电视系统标准,事实上,NTSC是由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发起及创办的。NTSC也曾经订定了单色(黑白)电视标准,并且于1941年经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并认可了这个标准。其实在1949年左右,彩色广播电视仍在实验阶段,那时候有两个强有力的竞争者RCA与CBS正在竞标美国彩色电视机的标准,
最后,NTSC采用了RCA的标准并予以修改,FCC也认可了NTSC的标准,使得NTSC为包括美、加、日本、及许多西半球国家所共通的彩色电视标准。CBS为什么会失败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CBS彩色电视系统和原有的黑白单色电视系统并不兼容。
如今,NTSC电视系统的相关产品:录像机、影碟机、摄录机……都可以和黑白单色电视完全兼容,这些都在当年即定下了奠基,RCA采用了令人颇为惊异的技术在原有黑白单色电视有限的频宽内达到传送彩色影像的目的,即使以今日的科技看起来,NTSC彩色电视系统的发明仍是相当不可思议,后来的电视立体声、MTS双语功能其实早在1949年就已经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NTSC电视标准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三)认识PAL PAL制又称为帕尔制。它是为了克服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在1962年,由前联邦德国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案。PAL是英文Phase Alteration Line的缩写,意思是逐行倒相,也属于同时制。它对同时传送的两个色差信号中的一个色差信号采用逐行倒相,另一个色差信号进行正交调制方式。这样,如果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位失真,则会由于相邻两行信号的相位相反起到互相补偿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真而起的色彩变化。因此,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但PAL制的编码器和解码器都比NTSC制的复杂,信号处理也较麻烦,接收机的造价也高。
(四)PAL电视标准 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 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所以,对我们来说,PAL这个制式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在制作VCD、DVD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个制式。而NTSC制式,我们时常也会接触得的,但不太常见。
(五)PAL与NTSC区别 PAL与NTSC的区别电影放映的时候都是每秒24个胶片帧。而视频图像PAL制式每秒50场,NTSC制是每秒60场,由于现在的电视都是隔行场,所以可以大概认为PAL制每秒25个完整视频帧,NSTC制30个完整视频帧。 电影和PAL每秒只差1帧,所以以前一般来说就直接一帧对一帧进行制作,这样PAL每秒会比电影多放一帧,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声音的音调会升高。这就是一些DVD爱好者不喜欢PAL制DVD的原因之一。但是据说现在有些PAL制DVD采取了24+1的制作方法,就是把24帧中的一帧重复一次,从而获得跟电影一样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为每秒有30帧,不能直接一帧对一帧制作,所以要通过3-2 PULLDOWN等办法把24个电影帧转成30个视频帧,这30个视频帧里所包含的内容和24个电影帧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电影一样。
所以,对于同一部片子来说,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 X 24/25 = PAL时间。 结语:以上两章内容,均是对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意义、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的论述。其实,单单就第二章内容而
言,线性编辑系统也同样能涉及的到。也就是说,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线性编辑系统的根本分别,就在于编辑方式的不同、成品质量的好坏和工作效率的的高低。这也就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根本的特点。
在以下的章里节,我们正式开始学习非线性编辑系统所涉及到的实质性概念,与操作方法。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学习。
第三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计算机平台上的硬件组成部分
一、有卡非线性编辑系统和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卡”的概述 (一)有卡非线性编辑系统 在线性编辑系统的时代里,要做出具有相当高水准的节目,就要配有相当“全”威的视频编辑设备。比如象切换机、特技机、录像机、录音机、编辑机、调音台、字幕机、图形创作系统等。而非线性编辑卡则不然,它是集线性编辑系统的全部设备为一体,即形似板卡的一块普通计算机PCI设备,计算机领域称内置设备(随着USB接口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线性编辑卡也由内至外,走出了机箱)。正如上文所述,它是集线性编辑系统的全部设备为一体,也就是说,在硬件上讲,它其中包括视频采集卡、视频编辑卡和视频压缩卡等合一的视频编辑卡。从编辑的角度上讲,它是可以不借助任何外界的硬件或软件,并自行独立完成视频的采集、编辑、合成、压缩等工作环节的设备。在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初期,非线性编辑卡一时风行,独占广电事业的主导地位,但非线性编辑卡的价格不扉,极其普通的也要2000-3000元之间。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基本停留在省、市级电视台里,那些较小的影视工作室,根本就找不到它的身影。
(二)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 我们知道,非线性编辑系统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在计算机平台上的。简单的说,如果单单的只有一块非线性编辑卡,而没有计算机是根本不能实施编辑工作的,就算有了计算机,没有非线性编辑软件,那非线性编辑卡仍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有卡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软件是起控制作用,而硬件是起执行作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逐步发展,“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从问世渐渐走向了成熟,占领了视频编辑的首要地位。这里要说明一下,“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关键意义并不是落在“卡”上,而是落在编辑和输出上。因为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仍然还是需要一个外来硬件的支持,就是视频采集卡。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分配就是除了视频采集卡采集视频外,其余所有非线性编辑工作都由计算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来完成。那么也就是说,计算机软件系统就必须具备(无卡)视频编辑软件、(无卡)视频合成(压缩)软件等。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采集卡采集视频,用计算机软件将视频编辑,最后再将视频用专用的压缩软件压缩成成品。无卡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造价较低,一个相当不错的采集卡不过才在千元之内,而且毫不影响所编辑出来的视频质量,甚至要高于有卡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出来的视频的效果。所以,深受专业人士及视频编辑爱好者的喜爱。
三、采集卡的接口问题 无论是非线性编辑卡,还是普通的采集卡,它们的基本功能也就是共同点就是采集。而我们知道,由于影视文件所在的存储介质不同,所以播放设备也不同,故,视频的传输信号就有相对有所区别。比如,VCD和DVD的信号是用AV接口输出,DV摄象机是用1394接口输出,VHS磁带的输出接口是S-vide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