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建筑工程常用的材料性质以及检测内容
【摘 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建筑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材料的质量又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之一。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筑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质,及检测内容,从而准确的鉴定建筑材料合格与否,能否适用于建筑工程中,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性质;检测内容
在建筑物中使用的材料统称为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 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的建筑材料与制品得到较快的发展,建材工业的产品结构,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新型的建筑材料包括的范围很广,有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会呼吸的材料等都属于新型材料。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建筑材料的性质可归纳为: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耐久性等。
材料的组成是决定材料性质的内在因素之一。通常用孔隙率来直接反映材料密实程度。孔隙率的大小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均有影响,而孔隙特征、孔隙构造和大小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大。构造分为封闭孔隙(与外界隔绝)和连通孔隙(与外界连通);按孔隙的尺寸大小分为粗大孔隙、细小孔隙、极细微孔隙。孔隙率小,并有均匀分布闭合小孔的材料,建筑性能好。
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气的能力称为吸湿性。反之为还湿性。吸湿性的大小用含水率表示,当气温低、相对湿度大时,材料的含水率也大。材料的含水率与外界湿度一致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平衡含水率并不是不变的,随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改变,当材料的吸水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含水率即为材料的吸水率。
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材料处于同一条件时,一般而言吸水后的强度比干燥状态下的强度低。软化系数越小,材料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越多,耐水性越差。对重要工程及长期浸泡或潮湿环境下的材料,要求软化系数不低于0.85~0.90。通常把软化系数大于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
抗冻性。用”抗冻等级”表示。“抗冻等级”表示材料经过规定的冻融次数,其质量损失、强度降低均不低于规定值。如混凝土抗冻等级D15号是指所能承受的最大冻融次数是15次(在-15℃的温度冻结后,再在20℃的水中融化,为一次冻融循环),这时强度损失率不超过25%,质量损失不超过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