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招生年度研究生报考指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12:13: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俄语语言文学及文化 其中:

(1)俄语(100分):(不设参考书目),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内容包括词汇语法(30分)、阅读理解(20分)、俄汉互译(30分,分俄译汉和汉译俄两部分)以及俄语作文(20分);

(2)文化国情知识(20分):参考书目包括《苏联概况》、《独联体国家文化国情》等,试题类型为客观题和简答题; (3)文学(30分):参考书目包括曹靖华主编《俄国文学史》(修订版?上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李毓榛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等,试题类型以简答题为主。 2、 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二、博士招生考试说明

(一)学习年限和培养目标

学习年限:4 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年限参照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培养目标: 应具有坚实、宽广的俄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见解;熟练地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国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二)学习安排和论文撰写:

博士生入学的第一、二年按照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写读书报告等一系列学习内容。课程阶段完成后进行学业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后,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工作:1)开题报告;2)预答辩;3)毕业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一般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 (三)、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1) 有硕士学位证书;

2) 具有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及第二外语阅读能力; 3) 具有所报考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的扎实基础知识; 4)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5) 具有初步研究计划;

(四)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博士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成绩合格者与硕博连读候选人(即硕士生中已被接受为预备博士生者)一起参加复试。 (另见当年的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

俄罗斯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执行北京大学的统一要求;两门专业课《俄语》和《俄罗斯文学史》:前者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考试类型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双语互译和作文;后者考察考生对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的深层理解,运用文艺理论剖析文学现象,考试类型为三或四道论述题。

俄语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两门专业课为俄语语言学理论、俄语(考试内容同文学方向)。

俄罗斯文化国情学方向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非俄语专业硕士可选择统考俄语应试),两门专业课为俄罗斯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理论。题型均为论述题。

9

三、博士生导师介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李玮,女,1964年生,教授。1983年云南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1989年武汉大学俄语系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俄语系任教。1999年获北京大学俄语系语言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访学。2005年7-10月,2010年10-12月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访学。主要讲授课程有:本科―实践俄语‖、―俄语视听说‖、 ―俄语报刊阅读‖、―俄语文化背景知识阅读‖ ―俄罗斯文化国情‖,以及硕士研究生―现代俄语话语语言学‖,博士研究生“俄语传媒语言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俄语话语语言学,2)俄语传媒语言研究,3)俄罗斯社会政治与传媒文化。主要著作:专著《从超句体到片段》、合著《现代俄语语篇语法学》、《俄语感叹词教学辞典》,专著《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大众传媒》,合著《俄文版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在研课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涉及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文化的论文近三十篇。近年来在北大俄语系和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同时指导俄语语言和俄罗斯新闻文化两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正在指导一名俄语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1961年生。王辛夷,(2012年暂不招生)女,教授。北京大学俄语专业本科(1984年),文学硕士(1991

年)。198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俄比较与翻译)。 俄语主干基础课主持人,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汉译俄教程、俄语口译课、俄译汉教程、俄语词汇修辞、俄语语篇语言学、汉俄结构比较。 主要成果包括专著一部,合著两部:《俄语政论语篇研究》(专著),《俄汉对比与俄语学习》(合著),《现代俄语语篇语法》(合著)。独立编写两部,合著一部,主编一套(共四本):《俄语报刊阅读――技巧与实践》;主编《俄语阅读教程》1-4册,本人编写第三册;《俄语学习背景知识》(合著)。共发表论文30余篇,涉及汉俄比较,语篇语言学,语法及其它。已指导硕士研究生若干名,正在指导两名博士研究生。曾经担任北京大学俄语系语言教研室主任、俄语系副主任、俄语系党委委员、系学术委会委员。俄语系系主任(外国语学院成立以后)、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现指导两名俄语语言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查晓燕,1965年生,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硕士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与中俄比较文学(为俄语系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文学所联合培养),并于同年留系任教;1996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两度前往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4-1995,1999-2000)。现任该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他学术兼职: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员会委员、外国文学年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普希金研究会副会长。讲授过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如―俄罗斯文学史‖、―实践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文化背景知识‖、―俄苏文学史‖(中文系);全校性的本科生通选课“中俄文化交流史”。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如―俄罗斯文学史‖、―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国小说史‖。已指导―俄罗斯文学‖方向硕士生六名(1998年起)、―俄罗斯文化国情‖方向硕士生五名(1999年起)。正在指导三名博士生、一名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发展史、普希金研究、中俄比较文学与文化、俄罗斯文化。已出版的专著有:《北方吹来的风——俄罗斯-苏联文学与中国》(海南出版社,1993年)《普希金——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有《曹靖华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红旗出版社,2009年);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发表译文(论文、俄罗斯当代小说)近十篇。现指导三名博士研究生。

10

赵桂莲,1965年生,教授。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年以公派形式赴俄罗斯学习,1994年获得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副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正式进入该校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该系系主任。除教学以外,主要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传统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两部:《生命是爱——〈战争与和平〉》,《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独立完成的译著一部:梅烈日科夫斯基的文集《先知》;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博士后基金项目―白银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辨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评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外国神话史诗研究‖之子课题―俄罗斯神话、英雄史诗和壮士歌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文学特征研究‖。正在指导三名博士生。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于1956年开始设立硕士点,1987年开始设立博士点,并随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法语人才。本学科点目前主要覆盖以下三个研究方向:“法语语言与语言学”(法语史、语言学、符号学、文体学、叙事学、加拿大法语研究)、“法国文学与法语文学”(法国小说、法国诗歌、加拿大法语文学、法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法国文化思潮)、“文学翻译与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译本比较研究、翻译史)。硕士生阶段近年来还增加了“法兰西文化”方向(法兰西文化与艺术、法国电影批评)。博士生阶段去年新增了“法兰西文化”方向,今年新增了“法国自传文学”方向。

本专业目前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扎实的老中青三级梯队,既有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又有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截止2011年5月,本专业共有在职教学科研人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其中包括5名博士生导师),讲师3人,其中1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同法国、瑞士、加拿大等法语国家的多所大学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长期任教、短期讲学、互换教师和学生、联合培养博士等。

本专业每年招收硕士生5名左右、博士生若干名,现有在读硕士生14人,在读博士生(含中法联合培养博士)14人。本专业招收的部分博士生可纳入与法国和瑞士的大学合作培养博士计划。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公派,享受中、法政府奖学金赴法国进一步深造。

硕士研究生阶段

一、学习年限、培养目标、课程和论文

·学习年限:3年

·培养目标:应具有坚实的法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课程和论文: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一年到二年时间内,按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11

案修完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学年上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导师和拟订论文题目,第三学年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

二、主要课程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共设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约20门,如“现代法国文化思潮导论”、“文本分析基础知识”、“语言学原著选读”、“符号学原著选读”、“法语阅读与写作”、“文学翻译”、“拉丁文”、“翻译理论与文本诗学”、“法语史”、“文体学”、“法国文学专题研究”、“法语文学名著赏析”、“19世纪法国文学”、“法国20世纪诗歌与诗学”、“20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加拿大法语文学”、“法国自传文学研究”等。

三、对新生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

1) 具有学士学位证书; 2) 具有扎实的法语基本功;

3) 具有所报考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4) 有初步研究设想。

四、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方式 :

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

·初试(笔试):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法语语言文学”、“综合考试”等4个科目。 “法语语言文学”由法语系负责命题。此科目的考试说明见以下第五条。

“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复试(口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和推荐免试研究生一起参加差额复试。

五、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及考试说明

(一) 笔试(初试) 考试科目名称:“法语语言文学”;卷面总分:150分,其中语言题占90分,文学题占60分;具体题型:

1.法语语法、词汇(30)、2.中译法(20)、3.作文(连词成篇)(40)、4.法国文学史知识(20) 5.法译中(文学翻译)(20)、6.文学作品分析(en fran?ais)(20)

(二)口试(复试)

初试成绩合格者和推荐免试研究生一起参加差额复试。复试采取口试形式,目的是了解考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法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就一篇文选回答问题); 2)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3)综合素质和阅读兴趣;

4)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初步想法;

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复试时还要进行英语口试。

(三)考试说明

本专业不提供考试指定参考书。着重考察以下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1)法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

考生应认真学好国内通行的任何一套法语专业教材。

北京大学法语专业近年来使用的基础教材是:

12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招生年度研究生报考指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x1ye84gss79ew80p2qt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