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两汉的黄老之学 1、兴盛的原因
经济: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急需恢复发展经济。
政治: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使统治长治久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秦才用法家思想暴政而亡的教训。
2、内容: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3、影响: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稳定了社会秩序。
4、衰落的原因【儒学兴起的原因】 主观(根本):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客观:经济: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政治: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大一统局面 思想:黄老之学越来越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新儒学
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合了《公羊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内涵及阴阳 黄老 法家的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神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评价: 积极:
政治: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分膨胀,防止暴政,从而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争鸣。
具有封建神学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压抑人性,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第四课 宋明理学
背景
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佛、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政治: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两宋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秩序。 主观: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学者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以丰富更新。
理学的两大流派(以“理”和“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1、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程颐 程颢(北宋)朱熹(南宋)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陆九渊 王守仁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源
世界观:心即是理,宇宙便是吾心 道德观:社会 三纲五常
道德观: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克服私欲, 个人 人性 存天理,灭人欲
以致良知 方法论: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同:①世界观:都承认理的存在,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以孔孟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佛道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③道德观: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④本质上都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
异:①世界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外在的VS 理是内在的,心即是理,心是世界的本源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VS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③哲学范畴:客观唯心VS主观唯心 影响:
①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产生深远影响
②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国华民族品格具有积极作用。
③宋明理学强调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艺术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新石器时代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 发展演变
商周时期 ①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西周 铭文 秦朝:推行:“书同文字”,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隶书因书写简便,得以推广。(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文字使用十分混乱,不利于文化发展、生产进步)
影响:文字的改革克服了帝国交往中的文字障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意义:是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法历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重视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1、秦代 特点: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汉代 特点:隶书雄厚洒脱,浑厚深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特点:a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b追求意境,神韵和风骨
(2)条件:A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材料。 B在对汉代末年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文人阶层开始兴起,知识群体(士人群体)的形成 是将汉字发展成为书法的动力。
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4、隋唐时期
(1)特点:①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草书开拓奔放,楷书讲究法度与规范
②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2)原因
政治:唐代的政治同意,民族融合与对外开放交往频繁推动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社会不上正轨,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
思想文化:科举取是制度的确立,使许多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三教合一”使文学艺术受到宗教影响。 对外:对外交往频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对前代书法艺术的继承。
(3)代表: 张旭、怀素——草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初唐 方 盛唐 圆 晚唐 方圆
5、宋代
(1)特点: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原因:
经济: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繁荣,是文学艺术兴盛的物质基础
政治: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两宋社会矛盾(阶级、民族)矛盾尖锐,文学艺术家 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思想: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
文化:科举制度日益发展完善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导致社会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社会生活:市民阶层的壮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普及,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城市发展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集市和专门娱乐的场所瓦子。
(3)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6、明代
(1)特点: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原因:政治:时代的变化和明中后期社会动荡对文人的影响。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工商业是真的兴起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
思想文化:力学的束缚,文化专制,引起文人不满,出现风格不同的书法家、画家
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沿袭元人山水意趣。 7、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
线条自由变化,不拘束米的题,书写内容融合绘画艺术的情境美,成为一种表现诗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三、篆刻艺术发展历程(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秦汉时代:标志性时期
明中叶以后: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课 笔墨丹青 一、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岩画、陶画、壁画
特点:神秘 古拙 浪漫 质朴
2、战国与汉代:帛画 《人物龙凤图》 材料:锦帛、石壁 3、魏晋时期
(1)特点: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2)原因:魏晋以来社会的动荡 佛道盛行,绘画受影响 士人群体形成 (3)代表:顾恺之,其“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唐代
(1)特点: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息。
(2)原因(同书法)
(3)代表: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 “吴带当风”
5、宋代
(1)特点: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描绘民间风情的世俗画出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市井生活。
北宋: 特点:气势宏伟,阳刚豪放 (局部完成国家统一)
南宋: 特点: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偏安一隅,渴望收复失地) (2)原因同书法
6、明清
(1)特点:出现于正统画风不同,风格奇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文人画成就更为突出。 出现木刻版画和民间画(年华、布贴画、剪纸画),作为消暑的插图 (2)原因: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动荡对文人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达和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市民工商阶层的不断壮大,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社会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继承宋代宫廷画和元人山水意趣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特征 写实、写意
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代表 文人画:清朝八大山人 朱耷《松鹰图》 “反清复明”
年画 苏州 桃花坞 天津 杨柳青《王子夺莲》 山东 潍坊 中国古代绘画特征
①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②中国画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