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严密性; B. 合理性; C. 稳定性; D. 普适性;
– 劣:
A. 官僚体系庞大而致行动缓慢, 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效率低下; B. 官僚主义弊端(bureaucratism);
C. 理性主义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沦为工具而不再是目的, 即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
三.对韦伯官僚制的评价
1. 韦伯理论具有巨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型的工业化大企业发展迅速, 这种新型的组织需要有稳定, 严格, 精细, 可靠的管理, 韦伯认为官僚制则是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理想管理形式; (2)他强调以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的必要; 抨击旧的传统以及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控制;
(3)因此韦伯所解决的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 组织的合理化;
(4)由于其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故也被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2. 韦伯理论的学术意义:
–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研究,”组织理论之父” (1)开启了组织( 行为) 理论研究的先河 –a.
提出了一个对不同组织的性质, 形态, 特征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 尤其是三种组织形态的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b.
从权力( 权威) 的视角来研究组织类型, 开创了组织研究的新方向;
(2)构建起一整套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的规则/ 原则( 其对官僚制特征的描述揭示出了现代行政组织的许多重要管理原则如专业分工, 层级节制, 考试录用, 职责权限, 工作报酬等)
(3)强调法理型权威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 强调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控制, 促进了管理法治化, 科学化,
(4)讲求效率的行政观, 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 3. 韦伯理论的局限性:
(1)高度纯化的理论描述, 与现实中的组织有差距;
(2) 偏重于静态研究, 过分强调机械的正式组织的功能, 忽视了组织运作的过程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
(3) 偏重于对组织内部形态和管理结构的分析, 缺乏对组织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4) 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和职能权限划分, 忽视宏观协调;
(5) 过分强调人员稳定, 导致组织惰性; 过分强调年资在升迁中的意义, 导致论资排辈; (6) 过分强调组织利益和组织效率, 忽视了组织成员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及人性发展;
–即: a.纯理论的理想性/ 抽象性;
b.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局限性 –静态的而动态的;
–内部的而非内外互动的;
c.具体的原则方法缺乏弹性与适应性
–过份崇尚法规, 规章和制度, 而忽视其执行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导致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僵化, 缺乏适应性;
第六章-----第七章
二、 第六讲: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1. 生平: 美国人,1891年生,早期杰出的行政学家和人事行政学专家; 2. 职业与工作经历: 教授: 芝加哥大学;
政府官员:
曾任美国文官委员会主席, 亲自组织和参与了美国文官制度改革; 3. 代表性著作:
1926 年 < 行政学研究>, 该书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 体现了怀特为对行政学理论系统化的努力, 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此外还有: < 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 < 联邦主义者>, < 外国公务员制度 >;
二.怀特行政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对行政学行政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 研究对象:
即对” 国家政府中的市政, 联邦或联邦行政进行研究”; (2) 研究范围:
行政中的各种问题, 包括: 公务员才能的发展, 工作的胜任, 廉洁, 负责, 合作, 财政, 监督, 领导资格, 纪律, 及各级政府的行政程序等; (3)研究的目标(目的):
A.运用物质材料完成国家建议的任务; B.权限范围内最有效的利用一切资源; C.以最敏捷/ 经济的方式圆满完成政务计划; D.政务的有效推行和管理; E.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2. 提出了行政环境的思想 (1) 对”行政环境”含义的界定:
为“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总和”; (2)
分析了各种具体的行政环境如何影响( 作用于) 行政活动, 行政行为及效果;
A.经济环境的影响— 行政职能与任务范围:
B.政治环境的影响— 政府职能,. 行政制度与组织;
C.科技环境的影响— 行政方法, 行政技术, 行政研究;
D.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 公民的要求, 国际经贸环境; 3. 系统地探讨了行政组织的有关问题(行政组织思想)
(1) 关于行政组织体制方面的思想: 归纳了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及特征:
A. 自治型对官僚型 自治型:
民选制, 任期制, 政治责任制, 官僚型:
委任制, 长期制, 管理责任制
B. 中央集权型对地方分权型 地方分权型:
地方政府对地方事务有决定权;
C. 独立型对权力汇一型;
独立制型: 将每种服务机关视为一种独立单位, 与其他服务机关之间保持极少或毫无直接联系; 权力汇一型:
将各种服务分集于各部门, 各部门间密切联系与配合并有着统一的行政首长负责领导与协调;
(2) 对行政责任与权力的分配问题的分析 A. 指出:
权力与责任的适当分配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权力责任分配的含义:” 每一个行政官员必须特别赋予一种固定任务”, 为此, 必须配以行政权力( 法律上和财政上的固定权力); C. 实践中权责一致的困难和障碍所在:
民选官员缺少上级监督; 委员会制易致责任不清; 职权分配不当; 机关之间缺乏协调; 机构设置过多; 机构越权; 等等;
D. 提出了权责适当配置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法定权力与立法依据;
配以充足财源;
将同一目标的事务( 其权力与责任) 归于同一部门;
权责分配与任务相一致, 与人员相一致; 按区域, 工作性质, 方法和程序的不同进行分配; (3) 对行政组织有效监控幅度的探讨
必须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监控, 以防止其被滥用, 因精力限制, 监控幅度不应太大, 以保证监控的有效性;
“任何行政首长, 其有效监督不能超出七个部或七个行政单位, 否则将导致效率下降”; (4)提出了优良行政组织的标准
– 能获得最优秀的人才;
– 组织成员应有一致的责任及适当的权力;
– 将行政官员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 明确各自的权责, 任务, 以职务划分为原则, 确实
指标;
– 设置有专门的协调机构;
– 对组织的管理效率进行精确合理的测量;
4. 提出了行政协调的思想 (1) 协调的含义:
行政协调:是指行政主体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和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如何协调:
A. 应精简机构;
B. 应设置行政协调机关;
C. 及时而精密的协调; D. 以首长裁定为最后决定 5. 提出了丰富的人事行政思想 (1) 关于人才的选拨问题
A. 指出人才选拨的重要性: 认为此为当代人事管理的二大支柱之一( 另为职位分类)
B.人才选拨的方式
–a.设置独立的考试机构 –b.考试方法应科学化, 多样化:
笔试, 口试, 操作试验, 工作试验, 心理测验;
(2)关于职位分类— 分级和工资制定的问题
– 重要性: 职位分类对实行工资管理意义重大; – 如何分类:
– 工资多少应根据所完成的工作加以确定; – 同工同酬;
– 必须按按现代标准改进工资政策, 确定生活费用, 公平报酬;
(3) 关于职务晋升的问题 A. 进行考核, 实行功绩晋升制度; B. 确保能干的人员得到提拔和重用; C. 应扩大晋升选才的范围, 内晋与外聘兼用: D. 综合运用职务晋升的依据;
– 工作资格; – 工作成绩; – 职务晋升考试成绩; –( 领导评价);
6. 行政伦理思想 (1) 行政伦理:
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是维持行政管理活动参与者之间,即行政机关与其工作人员,其他各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之间等的合理,正当关系的原则与规范; (2)关于官纪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 官纪:的表现于行政人员的热望, 忠诚, 合作竭力负责及以服务为荣的精神, 有高尚和衰
微之分;
– 高尚官纪的重要性: -- 能激励人的积极性, 保持官界纯净, 培养良好素质, 免除各种私
利之事;
(3) 导致官纪败坏的因素: A. 缺乏奖励; B. 惩罚无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