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九年级暑期教案(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 8:16: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0、全国许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污染 ②噪声污染 ③发生火灾 ④环境污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①②③④

1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窒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 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 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课后巩固练习

1.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B.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科学家之一 C.氧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D.拉瓦锡最早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液态氧没有颜色 B.氧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

C.氧气不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定期公布空气质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氮氧化合物 D.可吸人颗粒物 的

4、据报道,三峡工程所提供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 3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因此,三峡工程有利于控制

第 49 页 共 68 页

①温室效应 ②白色污染 ③产生酸雨 ④农药、化肥的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每年的6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各组气体中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C02、N2 B.N02、02 C.S02、N02 D.N2、NO2

6、距地球 15~35km处,有一个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臭氧指数已成为新的空气污染指数 B.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和氧气互称为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D.2mol 臭氧与 3mol 氧气质量相等

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形态结构的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7.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用到类似的装置: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 导管连接病人吸氧导气管

C.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率

8.空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而自然界的化合物中绝大多数是_____化合物,这是因为氧气是一种________的气体,能跟自然界的许多________和_______反应,而自然界又通过_________不断产生氧气,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9.稀有气体的下列用途,分别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填写编号) (1)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飞艇_____ (2)在灯泡内充人氩气____

(3)在探照灯内充入氙气____ A.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B.密度比空气小

C.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

10.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的钟罩一水槽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燃烧匙里要盛过量的红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除了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 论?(说出一个物理性质,一个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中是否可以用固体硫代替固体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可以”或“不可以”)。

第 50 页 共 68 页

博览

1、各种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光的颜色 稀有气体 通电后发光的颜色 氦气 氖气 氩气 紫蓝色 氪气 黄绿色 氙气 白色 黄桔色 红色 2、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 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 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 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 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形成原因: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影响:

炼狱般的金星表面,罪魁祸首正是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

第 51 页 共 68 页

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3、人类的天然保护伞——臭氧层

指高度在15~35千米之间的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来自太阳的高能紫外线使高空大气中的氧分子分解,生成两个氧原子,然后3个氧原子结合(或1个氧原子与1个氧分子结合)便生成臭氧分子。大量的臭氧分子结集于高空大气中,就形成了臭氧层。它能吸收大阳光中的紫外线,故具有保护地球上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辐射的作用。科学家指出,臭氧层变得稀薄,会给人类带来灾祸。然而人类活动释放的某些物质(用作冷冻机和气溶胶的氟利昂等)正在破坏着臭氧层,这些物质一旦扩散到了高空大气中,与高能紫外线发生作用,会产生氯原子。这些氯原子起着破坏臭氧层的催化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纷纷提出保护臭氧层的问题,限制某些损害地球臭氧层的化学产品,并向南极上空输送臭氧层,以弥补臭氧空洞,完成“补天”大业,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免遭祸害。

4、“懒惰”的气体 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等气体,以“懒惰”出名,被叫做惰性气体。

1894年8月13日,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和物理学家瑞利在一次会议上报告,他们发现了一种形制奇特的新元素。这种元素以气体状态存在,对于任何最活泼的、作用力最强的物质,它都无动于衷,因此,给它取名叫氩,意思就是“懒惰”。之后,又发现了几种元素,也有类似的性质,它们像元素中的“隐士”,从来不同其他元素进行化学反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除了氦原子是以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的以外,其他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那时的化学理论认为,具有这种结构的元素,是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所以,化学家下结论说,惰性气体元素不可能形成化合物。

1962年,英国年轻化学家巴特列特在常温下把六氟化铂蒸汽和过量氙气混合,结果得到了六氟铂酸氙(XePtF6)的橙黄色固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惰性气体化合物。之后,氙的氟化物、氯化物、氧化物、也相继问世,现在氟化氡、二氟化氙等惰性气体化合物已有数百种之多。惰性气体化合物的合成,给了科学家有一次启示:科学是无止境的,今天的真理,明天很可能变成谬误。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永远站在真理这边。

第八课时 氧气的性质

第 52 页 共 68 页

搜索更多关于: 2014九年级暑期教案(新) 的文档
2014九年级暑期教案(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xgo72zo3n0h1ll029yo_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