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2013.11)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 锱珠必较 叼(dāo)扰 命途多舛(chuǎn) B.迄今 一隅之地 提(dī)防 嘉言懿(yì)行 C.安分 食不裹腹 迤(yǐ)逦 白云出岫(y?u) D.凭添 不即不离 蕴藉(jí) 涸(hé)辙之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分析指出,最终经贸关系的深化涉及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不解决,经贸关系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B.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于4月13日在香港揭晓,警匪片《寒战》大出风头,获得了最佳新人奖等九项大奖。
C.超过半数的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人们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避免事故发生。
D.学校教育担负的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具有文明常识的社会人,或者说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学巨匠周有光先生开博客、写博文,丝毫没有垂暮之气,一部《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亦可见其白首之心。 .... B.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尊奉结草衔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子女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C.屈原激浊扬清,庄周藐视权豪,他们张扬主体意识的精神追求,对于李白形成傲岸不....屈、狂放不羁的人生态度,影响至为深远。
D.尽管是旱季,云南高黎贡山自然公园的蕨类植物依然很繁茂,它们是自然环境的指示剂,如果环境恶化,蕨类植物会首当其冲。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 , , , , 。但现在,少有人再写信寄情了。
①后来书札逐渐私人化,个人的文化素质亦得彰显 ②早期尺牍以论说为主,往来多属公事性质 ③书札又称手札、尺牍,就是现代的书信 ④苏轼、黄庭坚的短简小札,文情俱佳 ⑤可见书札是中国古人情感才华的文雅载体
⑥28字的《快雪时晴帖》见出王羲之的高风雅致
A.⑤④⑥①②③ B.③⑤①④⑥② C.⑤②③⑥④① D.③②①⑥④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中,塑造了众多英雄豪杰,成语“出师未捷”和“逼上梁山”就分别关涉诸葛亮和林冲。
B.“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赞誉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就是王勃。
C.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优秀的乡土小说,它借翠翠的爱情故事,凸显出湘西边民纯净的人情美与朴素的人性美。
D.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善于探索“人的本质及其悲剧性”,将人物隐蔽的动机充分揭露,《老人与海》是其代表作。
6.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10分) ①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②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今臣亡国贱俘, ,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③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⑤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⑥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6分)
①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②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③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④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③,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⑤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 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注:伥伥:无所适从的样子。
7.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④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①誉: ②溺: ③而: ④虽:
8.第③段“此其所以至之鲜也”句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作答。(4分) 9.第④段举“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之例有何作用?请概括作答。(3分) 10.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1-12题。(10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 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11.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12.有人说本词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余韵深长,请根据诗歌内容解说结尾有何 “余韵”。(5分)
四、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13-15题。(14分)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①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
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②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清初画家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
③这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布景问题和表演方式。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桌椅等道具。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姿态,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这样使得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也就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因此“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的。
④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与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我最近看到故官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夸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⑤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
⑥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这种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表现出了飞舞生动的气韵。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形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继承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3.文章第③段中说“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桌椅等道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其原因。(4分)
14.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解说什么是“舞蹈精神”。(4分)
15.第②段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具体分析下面这幅图画是如何达成“妙境”的。(6分)
五、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哪怕
被冰封在深海里,也要找寻希望的出口??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 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北京市海淀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13.11 一、20分(1-5小题各2分,共10分。6小题10分) 1.B
2.D(A语序不当,B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 3.B 4.D 5.D 6.(10分,每答对一空得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②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③至陋至微 宠命优渥
④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樯橹灰飞烟灭 二、(16分) 7.(4分)每个词语1分。①称颂,赞美;②沉湎;③反而;④即使。 8.(4分)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2分)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2分)(如答:“学者有所溺焉尔”,“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也可得4分)
9.(3分)举例证明(1分)为文胜需“道”充足(2分)。或举例证明“道”胜则文“至”。(意思对即可)
10.(5分)每断对2处得1分, 断错2处扣一分。“//”为可断可不断处,可断可不断处不扣分。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三、(10分) 11.(5分)词中“醒复醉”“彷佛”(1分)等词语传神地表现出词人纵情畅饮、醉意朦胧的情态(1分),“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1分),写诗人夜饮归来,家童酣睡而不应门,词人便静听江水之声,由此可见词人心性淡然,风神潇洒,襟怀旷达。(2分)(意思对即可)
12.(5分)词人想象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在江湖深处安度余生(2分)。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作者不满现状(1分)、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声,以及得到灵魂解脱的渴望(2分,学生如答“表达词人远离官场、淡泊名利的心声”,也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四、(14分) 13.(4分)①演员灵活运用程式化的表演手法(洗练、典型的动作)达到逼真的境地(逼真地表现人物)(2分);②逼真的表演使观众忽略布景要求,而与剧中人物产生精神交流(1分);③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1分)。因此“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布景在演员身上。第一点扣“真”,第二点扣“美”(“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第三点扣“神”。(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酌情扣分)。
14.(4分)由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动作延伸出来的(1分),能显示虚灵的空间(1分),表现生活的真实(1分),贯穿在各种艺术里的一种富有美感的艺术风格(1分,学生答出“符合审美原则”的艺术风格,也可得分)。(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
15.(6分)①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绘
画的重点,使读者与绘画产生精神的交流,自然“真境逼而神境生”。(2分)②画家画虾未着水波水纹,两只虾突显于一片虚空中,但欣赏者却能联想到清澈灵动的水,画面中的虚无反而衬托出虾之灵活、嬉游之欢畅。(4分)
五、(40分) 16.(40分)
作文阅卷参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1: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怎么才能走到啊?过了一会,突然(有了念头),自言自语道:“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因此,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那就不妨现在好好先歇息一下。
附录2: 欧阳修顿首,前辈吴君足下:先前承蒙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展开后拜读感到浩浩然有如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而已。如果不是言辞丰厚,文意浩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自己还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使自己更加进步,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地位,凭借外力来求得进升的人,为什么选择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美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前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不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并非最初不追求 “道”,不过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使自己欣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旦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更有过分的人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我的职业只是做文章而已。”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然而读《易经》就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就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如此之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都“道”突出,文章就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境。所以孟子一生匆忙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
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门,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是“道”不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即使驰骋于天地,沉游于深泉,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前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