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是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资源和财富,既不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越俎代庖,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并抓住契机再次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自己感悟到课文内容与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联系和遣词造句的方法,并从中品尝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一环节也因此成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摆脱原定教案的束缚,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将启发诱导他们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展示得妥贴自如,富有艺术性,无疑是教师最显示教学功底和最需要刻苦磨练的地方。
对数学的认识
[案例]
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我创设了“买汽车”的购物情境:玩具汽车大削价,汽车价格如下图。小林花去10元钱买了几辆汽车,他买的是哪几辆?用数学式子表示。
〖TP1.tif;00,BP〗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有的同学说:可以买2辆(即2元的一辆、8元的一辆,3元的一辆、7元的一辆……);有的同学说:可以买3辆(即3元的2辆、4元的1辆、4元的2辆、2元的1辆……);有的同学说:可以买4辆……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辆,每辆2元的。在我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为:
(1)把10元分解成2个数的和。
2+8=10 3+7=10 4+6=10 5+5=10
(2)把10元分解成3个数的和。
3+3+4=10 4+4+2=10 6+2+2=10
5+2+3=10
(3)把10元分解成4个数的和。
4+2+2+2=10 3+3+2+2=10
(4)把10元分解成5个数的和。
2+2+2+2+2=10
通过整理发现小林买车的方案共有11种,他所买的汽车有可能是以上方案中的任何一种。
[评析]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他们对一些具体的结论主要是通过实物和具体的教学对象的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的。而以往的数学教学以“计算为中心,训练为主线”,在学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后,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机械的计算演练。这样的学习,既不需要同伴的合作,也不存在同学间的数学交流,更谈不上关注人的发展。
本案例通过“买汽车”的购物活动,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数学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变过去单一的计算练习为综合的数学探究。整个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加法,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关注基础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情感体验
[案例]
在教学“前后”时,课本出示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在最前(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让学生明白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对象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赛跑继续进行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课堂现出火爆场面。
生甲: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梅花鹿在小松鼠的后面,小白免跑在第3。因为梅花鹿认为自己最快,跑在最前面了,所以很骄傲,眼睛向后看,小松鼠跑得最认真,小白免虽然跑得很快,但已汗流满面,很累了,所以小松鼠最快。
生乙:小松鼠与小白免并列跑在最前面,因为一个是在树上跳,一个是在地上跑。
生丙:蜗牛最终会赶上乌龟的,因为蜗牛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乌龟已是气喘吁吁了,所以乌龟跑在最后面,蜗牛是第4。
[评析]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发展性领域中的情感体验部分有这样一条目标:“经教师引导,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有接触信息的愿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而空间观念又是学生在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背景中去感知,去猜测,去推想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通常只是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中通过变换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空间观念差的弱点就突显出来。例如:“说明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要求:①打电话告诉别人行走的路线;②画一张线路图,使别人知道行走的路线。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行走的路线,对于画一张线路图也有不少学生无从下手,本案例通过在具体现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关系,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能用语言加以描述,并各抒已见进行交流,只要说得有理,都是正确的。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空间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考问题的合理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情感体验
[案例]
在教学“前后”时,课本出示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在最前(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让学生明白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对象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赛跑继续进行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课堂现出火爆场面。
生甲: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梅花鹿在小松鼠的后面,小白免跑在第3。因为梅花鹿认为自己最快,跑在最前面了,所以很骄傲,眼睛向后看,小松鼠跑得最认真,小白免虽然跑得很快,但已汗流满面,很累了,所以小松鼠最快。
生乙:小松鼠与小白免并列跑在最前面,因为一个是在树上跳,一个是在地上跑。
生丙:蜗牛最终会赶上乌龟的,因为蜗牛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乌龟已是气喘吁吁了,所以乌龟跑在最后面,蜗牛是第4。
[评析]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发展性领域中的情感体验部分有这样一条目标:“经教师引导,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有接触信息的愿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而空间观念又是学生在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背景中去感知,去猜测,去推想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通常只是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中通过变换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空间观念差的弱点就突显出来。例如:“说明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要求:①打电话告诉别人行走的路线;②画一张线路图,使别人知道行走的路线。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行走的路线,对于画一张线路图也有不少学生无从下手,本案例通过在具体现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关系,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能用语言加以描述,并各抒已见进行交流,只要说得有理,都是正确的。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空间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考问题的合理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情感体验
[案例]
在教学“前后”时,课本出示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在最前(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让学生明白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对象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赛跑继续进行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课堂现出火爆场面。
生甲: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梅花鹿在小松鼠的后面,小白免跑在第3。因为梅花鹿认为自己最快,跑在最前面了,所以很骄傲,眼睛向后看,小松鼠跑得最认真,小白免虽然跑得很快,但已汗流满面,很累了,所以小松鼠最快。
生乙:小松鼠与小白免并列跑在最前面,因为一个是在树上跳,一个是在地上跑。
相关推荐: